胎儿模型在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4

胎儿模型在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谭春芳,王鑫 ,封浪,陶承燕(通讯作者)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409000

摘要:目的:观察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应用胎儿模型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作用。方法:本文选取2020年1月到12月内医院产科超声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例作为对照组,另外选取2021年1月到12月内医院产科超声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另外联合胎儿模型系统使用。结果:观察组培训后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培训后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关系技能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采取胎儿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医师理论知识,有利于强化医师操作技能,优化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医师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胎儿模型;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引言:超声医学涵盖大量理论知识,并且理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临床实践能力要求较为严格。对于产科超声而言,由于检查对象存在特殊性,检查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医生将无法为患者提供准确、全面的诊断。因此,为确保产科超声检查工作有效开展,强调临床应积极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住院医师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住院医师操作水平。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在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得到的操作机会相对较少,加之整个培训周期相对较长,住院医师往往无法实现对自身角色的有效转变,更无法尽快适应医院工作,这将会严重影响住院医师的工作水平。在培训结束后,由于住院医师未得到有效操作培训,直接与患者相接触,将会增加医疗纠纷事件的产生。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当前临床在住院医师培养的需求,强调临床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加强住院医师培养工作,确保住院医师能够顺利适应医院工作,提高自身产科超声操作水平。近年来,胎儿模型逐渐被应用到临床带教工作中,借助胎儿模型强化操作练习,能够有效提高住院医师培养水平[1]。本文于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规范性培训的产科超声住院医师以及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规范性培训的产科超声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胎儿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n=40)性别:男/女=2/38例,年龄(26.54±3.28)岁。对照组(n=40)性别:男/女=3/37例,年龄(26.55±3.29)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如下:科室内可安排两名专业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作为带教教师,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教学前,带教教师应带领住院医师熟悉医院环境,明确各类器械以及药品摆放位置,建立对科室的初步了解,并完成医院当前规章制度学习。带教教师应结合当前产科工作实际需求,以教学大纲作为依据,结合住院医师实际能力情况,完成培训教学大纲设计,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并以周为单位,制定模拟计划,要求所有住院医师应详细学习产科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并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主要采取师范教学方式,即由带教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视频以及图片,对住院医师进行展示,帮助住院医师了解相关产科超声检查影像学图片,并借助多个切面,对图片信息进行展现,完成相应的讲解工作。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教教师可带领住院医师尝试对孕妇进行检查、诊断,这一过程中,要求带教教师应全程陪同,并进行指导,在住院医师出具检查结果后,带教教师应以此作为依据,进一步进行完善、补充,并进行点评。在阶段性教学计划完成后,教师可结合教学计划,划定考核范围,对住院医师进行考核。在整个模拟培训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指导以及评价,并进行反馈,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结合住院医师的培训表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发布为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应根据教师提出的建议,对自身操作水平进行调整,优化自身业务能力。

观察组另外联合胎儿模型。以计算机系统作为载体,建立胎儿模型,能够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在超声探头接触到胎儿模型后,在计算机软件中,经监视器,能够对超声探头位置进行显示,并对胎儿模型虚拟解剖结构进行展现,有利于获取到病变影像学,进而实现模拟操作。同时,利用模拟系统,还能够根据产科不同疾病特点,完成相应的胎儿模型构建,通过有机结合模型信息以及病例情况,能够便于住院医师对病例、图像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因为产科超声专业程度较高,科室培训相对复杂,要求带教教师应将科室内存在的动态性因素考虑在内,切实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处理,确保住院医师能够由浅及深展开学习。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并延伸出本次教学目标,确保住院医师能够明确培训方向。同时,应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免变成重复性理论授课情况。带教教师可提前设计多媒体课件,做好课程设计,充分吸引住院医师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进胎儿模型系统,借助多个训练场景,完成情境构建,并对孕妇超声检查环境进行模拟。教师可先进行操作演练,并提出问题,引导住院医师进行操作练习,给予住院医师沉浸式体验,提高住院医师的参与度。同时,应坚持由浅及深的原则进行授课,确保授课内容的递进性,通过反复强化理论知识讲解,并将其与操作实践相结合,使住院医师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综合素养培养。首先,带教教师可选取典型病例进行演示,并借助提问方式,帮助住院医师进一步强化基本理论,并对超声检查进行模拟,在这一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密切关注住院医师操作庆康,明确住院医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住院医师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师可进行演示,并通过提问,由住院医师根据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在获取到答案后,教师可进一步进行演示,经循环模式,确保住院医师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结合模拟情境感受整个超声检查过程,并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临床工作相联系,使住院医师能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带教教师可以重点内容着手,指导住院医师借助胎儿模型进行操作练习,在整个教学中,带教教师应切实提高与住院医师之间的互动性,加强指导工作开展,通过主动与住院医师进行交流,在了解住院医师培训情况的同时,提高教学以及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另外,在住院医师借助胎儿模型进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住院医师操作手法进行指导,以免住院医师检查手法过于粗暴,增加患者不适感。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融合人文关怀理念相关知识,加强住院医师医德培养,有效强化住院医师综合素养。

1.3观察范围

    (1)考核成绩:在培训前后,考核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两种考核内容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住院医师理论知识水平越高,操作技能越高;(2)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在培训前后,经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SRSSDL),对住院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交往技能等,评分范围为60~300分,评分越高,说明住院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越高。(3)护理满意度:应用医院自制量表,对住院医师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等,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观察组培训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培训后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 2 比较考核成绩(x±s,分)

组别

例数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观察组

40

72.14±2.62

95.34±6.54

74.62±3.65

92.48±5.39

对照组

40

72.10±2.60

89.61±4.51

74.63±3.68

80.64±5.24

t

1.524

6.964

1.649

6.451

P

0.166

0.001

0.128

0.001

2.2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观察组培训前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关系技能相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培训后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关系技能高于对照组(P<0.05)。

表 3 比较自我导向学习能力(x±s)

组别

例数

学习意识

学习策略

学习行为

学习评价

人际关系技能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观察组

40

30.15±4.51

44.31±6.21

30.15±4.14

43.66±5.75

30.11±4.51

42.69±6.31

30.69±5.63

46.33±5.36

30.69±6.15

44.26±5.69

对照组

40

30.18±4.50

35.15±4.95

30.10±4.13

36.48±4.64

42.46±4.92

36.96±5.15

30.73±5.60

37.69±4.51

30.78±6.10

36.51±5.15

t

1.625

6.632

1.639

6.969

1.996

6.596

2.695

6.998

4.615

6.326

P

0.153

0.001

0.115

0.001

0.566

0.001

0.156

0.001

0.966

0.001

2.3培训满意度

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 3 比较培训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培训满意度

观察组

40

30(75.00)

9(22.50)

1(2.50)

39(97.50)

对照组

40

28(70.00)

4(10.00)

8(20.00)

32(80.00)

12.611

P

0.001

3.结论

妇产科学属于医学科学的重要内容,涉及知识面相对较广,并且学科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能够对妇女生理、病理进行研究,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产科学、妇科学。产科超声属于妊娠期常规检查项目,处于妊娠期间,要求孕妇至少需要进行一次常规超声检查,确保母婴安全。结合临床医学发展,住院医师对于医疗未来工作开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住院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已经成为医学生高等教育制度,以保证住院医师能够成为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作为研究重点,强调临床应密切关注产科超声住院医师的专业能力,加强规范性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住院医师专业能力[2]

以Miller金字塔理论作为依据,强调通过在前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促进知识积累,能够有效促进医学生能力进阶。同时,在后期,加强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实践,落实医学生临床规范化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强化医学生实践训练,确保医学生能够顺利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强化医学生综合素养。与实习医师存在明显不同,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往往已经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在接受培训后,临床对该类住院医师要求更加严格[3]。但是由于住院医师多伴随经验不足问题,将会导致住院医师对于临床产科超声检查工作存在适应性差的问题,进而增加临床医疗工作风险。但是与实习医师相比较,住院医师具备更加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重视规范化培训的作用,并寄希望于通过接受规范化培训,在进一步深化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操作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而这也对带教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临床主要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可配合示范操作,并进行启发式提问,促进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产科对于医师实践操作要求较为严格,并且产科超声检查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各项检查操作相对复杂,具有一定的精细度,一旦操作不当,将会引发医患纠纷事件出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患者维权意识增长显著,这也为产科超声检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临床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切实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住院医师检查操作水平,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护关系,提高医院整体工作能力

[4]

以国家法律法规完善作为背景,结合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要求所有医师均需要在经过一年临床训练后,获取到执业医师资格,才能够正式实施相关医疗行为。而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培训弊端较为明显,将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环境,更无法满足住院医师实际培训需求[5]。因此,为促进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行业应切实引进模型训练方式,提高产科超声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以及科学化水平,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点,进一步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完善。相关研究表明,借助模型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创造初级医师实践平台,确保初级医师能够得到大量实践机会,提升初级医师实践能力。就目前而言,模型训练方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从最初的医学教学演变为现今的计算机交互训练模型,通过将模型训练方式引进到产科超声检查工作中,能够为医师提供更加规范化的培训,在强化诊断、治疗以及操作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有利于确保住院医师能够尽快进入到临床中,提升临床教学效果。目前,模型训练已经被引进到我国部分科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产科超声检查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以产科超声住院医师作为研究重点,在未进行有效产前超声检查情况下,孕妇超声检查时间延长的情况难以避免,受到长时间超声波作用影响,将会不利于胎儿健康发育,进而增加医疗纠纷事件风险,同时,还会导致临床产科超声检查相关训练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导致科室内住院医师培养水平下降。因此,强调临床应在明确模型训练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将胎儿模型引进到产科超声检查规范化培训中,切实加强住院医师培养工作开展[6]

借助胎儿模型,能够为住院医师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有利于强化住院医师操作手法,进一步强化住院医师操作能力,优化其综合技能水平。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培训后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关系技能高于对照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借助胎儿模型,能够有效强化产科超声住院医师综合素养,有利于强化产科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其满意度。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依托,完成胎儿模型建立,能够对胎儿实际情况进行模拟,以此作为基础,通过对比临床真实案例相关数据,可帮助住院医师强化对超声检查工作的熟练度,能够确保住院医师能够不断进行超声检测练习。同时,该练习下的超声检测图像基本与活体胎儿相符合,经练习后,能够确保住院医师能够精准掌握各项超声操作技术,并尽快适应医院工作环境,提高住院医师工作能力,有利于确保住院医师能够明确掌握不同胎儿声像特点,确保产前诊断工作的准确性。另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借助胎儿模型,能够帮助住院医师清楚看到直观的超声检查特点以及操作手法,有利于帮助住院医师进行反复练习,详细掌握超声知识,提高住院医师对于学习超声技术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能力。总体而言,胎儿模型的应用在产科超声培训中具有诸多优势。其中,由于产科超声检查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往往难以对结果进行预见,这将会导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住院医师难以及时发掘典型临床病例,这将会对住院医师产程观察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借助胎儿系统,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模式存在的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住院医师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住院医师通过反复练习,能够完整观察到各类典型病例,并展开具体分析,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综合素养。同时,胎儿模型系统能够支持重复性操作,确保住院医师能够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教师也能够借助胎儿模型系统,观察住院医师操作情况,对住院医师错误操作进行纠正,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各项超声操作的准确性,提高住院医师操作熟练度,确保住院医师能够提高对自身操作的信心,有利于提升操作的精准度,减轻在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不适感,进而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出现。胎儿模型系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工作量,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胎儿模型能够以示教病例出发,将情景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增加带教教师与住院医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机会,通过营造真实的产房场景,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建立在有效模拟基础上,能够给予住院医师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实践热情。同时,带教教师通过以教学内容出发,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并借助提问方式,设计讨论等互动环节,确保整个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以住院医师掌握情况出发,对住院医师教学进度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各环节的可控性,有利于提升住院医师教学效果,提升住院医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住院医师培训热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胎儿模型能够有效增加住院医师实践机会,有利于提升住院医师多方面能力,但是由于模型不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与实际临床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初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合理增加医患沟通内容,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人文关怀理念培养,优化住院医师医德医风,提高住院医师对于医疗纠纷事件的重视度,提升防范意识,在提高产科超声检查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整体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借助胎儿模型,完成规范化培训,能够有效强化住院医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进一步强化住院医师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住院医师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小平,李开林,张宁超,等.胎儿模型在产科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1,22(04):429-430.

[2]李林璐,唐晓鸿,赵永锋,等.模拟教学方法在住院医师产前超声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08):703-707.

[3]张彤,郑长花,黄小平,等.自制孕妇腹部检查模型的研发与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2):186-187.

[4]郑长花,彭慧蛟,赵国玺.助产专业自制模型教具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7):36-37+42.

[5]叶晓洁,陈利琼,叶可君,等.情景模拟结合仿真模型教学法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9,25(20):74-75.

[6]危玲,陈奕.模拟教学在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9,19(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