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用工匠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教师应该 用工匠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文喜东

甘肃省庄浪县第一中学,甘肃省庄浪县 744699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教师的“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关键词:工匠精神 敬业 精益 专注 创新


“教书匠”是以前人们对教师这种职业的一种蔑称,但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莫大褒扬。在举国弘扬工匠精神的当下,教师能进入“工匠”这个行列,难道不是一件幸事吗?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工匠工作的对象是“物”,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一脉相通的,所以教师更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教师的“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下面谈谈我对教师听具备的“器”的一些浅见。           

  1. 敬业。

“敬”的对象原为天地,鬼神,祖宗等,后来扩展到人事。《论语》云“修己以敬”。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看来,只有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敬”的境界。古人认为做事严肃认真,不苟且,是谓“敬”,故《后汉书·明帝纪》中有这样的句子:“吏敬其职,无令愆堕。”这里的“敬职”最接近现在的“敬业”了。

由此可知,作为教师,敬业的前提是“修已”。我对“修己”想不出更好的解释,只能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来作诠释,即“有理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我看来,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是对几千年前孔圣人“修及以敬”之“修己”的最佳诠释。其次,从态度上来说,作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敬畏之心,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不苟且,不敷衍。不是人人都能做老师,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四有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与时俱进,做一个永远不落伍的好老师。

  1. 精益

  精益求精,永不止息,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这与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时代在发展,学生在进步,教师也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若只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状,那就远远落伍于时代了。教师的精益求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二是要求学生精益求精。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严以律己,精益求精,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不断发展、学生不断进步的步伐,做到“常教常新”,而不是“拿去年的旧船票,登今年的新客船”。

对学生而言,要求精益求精.首先要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成竹在胸,从而给每位学生以精准定位。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心智发展,给其定一个能够企及的个人目标,使之矢志不渝为之奋斗,实现这个目标,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其次要做到“一生一策,精准施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再次,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扬长避短,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要及早发掘学生潜力,并做好充分评估和预期,为学生的人生选择正确的道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老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交心,走进学生心灵,纠正其心理问题,为学生人生拨正航向,让其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服务社会。

  1. 专注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象,一丝不苟,并长期研究,不懈努力,攻坚克难,这

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之一。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的本意是以雕刻做比喻,勉励人们去学习的。但在我看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古人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工匠之所以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象,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是他们的使命使然。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个性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有大国工匠的责任担当和理想抱负,把他们塑造成国之栋梁。

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对教师专注精神的最佳诠释。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永远不能感到满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人父为人母的的人都知道,即使自己的孩子再不争气,再不成器,我们都不愿意放弃他们,因此,教师应该有博大的爱心,如果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能做到“爱生如子”,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虽然说得有些过于绝对,但不放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是每个教师的分内之事。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段话形象地说明即使自身条件很不好,只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也会达到自己的目标;恰恰相反,即使自身有优裕的条件,但用心浮躁,三心二意,也将一事无成。只要广大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定会不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厚望。

教师专注于学生,应包含因材施教的成分。古人都知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道理。假如我们的学生是“木”,教师就应该是一条“墨线”,使之“受绳”而变得笔直;假如我们的学生是“金”,教师就应该是一块“砺石”,使之“就砺”而变得锋利。

四、创新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自我革新精神。就像工匠没有创新精神,就制造不出创新产品一样。教师要守正创新,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用“老办法”对待“新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需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领学生走创新之路。要想学生创新,必须教师创新,唯有不循规蹈矩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发散思维的学生。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这段话给我们广大教师指明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态度和方法。从态度上说,“首先要认识他们”,接纳他们。不要将那些有潜力,有个性的学生“赶跑”。其次,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要慧眼独具,“要发现他们的特点”,不要让“千里马”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古人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伯乐”。从方法上讲,“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是个博大精深的比喻,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去赋能。

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用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之人,为教育事业做一点绵薄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的使命是崇高的,责任是重大的,让我们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肩负起塑造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淼 李欢欢 包佳敏 黄川.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 [J] 北京:心理科学


作者简介:文喜东,男,汉族,1968-07,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