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中的“边缘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关注课堂中的“边缘人

张美娟

滨州经济技术 开发区第一中学 山东滨州 256600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因为某些原因被教师忽视、同班同学排挤而被动疏离课堂教学中心或因自身原因而主动远离课堂教学活动处于课堂教学边缘的群体和个人。“边缘人”有他们形成的原因。在基础教育改革下,针对课堂中的教育公平而言,寻求“边缘人”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人”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学校课堂应该是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且能够让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课堂。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远离课堂教学、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这就产生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从实质上讲,“边缘人”现象体现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针对“边缘人”的特点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概念

前几天,一个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问他家的孩子表现怎么样?尽管我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快两学期了,但我对于这个最平常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回答。

这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很安静。这是闪入脑海中的第一个词语,也是仅能想到的词语。全班共六十多个孩子,因为他的安静所以课堂中他是被老师忽略的。课堂中,我们倾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比较调皮的孩子身上,或者那些比较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是喜欢和老师互动的孩子身上,对于这些比较安静的孩子,我们反而忽略了。他们也许随着老师的讲解而思考着,也许仅仅沉浸在自己的一个小世界中。他们缺少与教师的课堂中的沟通与反馈,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课堂中的“边缘人”。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也有极端的因素,这种有好也有坏。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方式。但我把课堂中的边缘人定义为:容易被课堂忽视的人。边缘人的产生,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性格因素。但另一部分来自于外界。

  二、课堂教学中形成“边缘人”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原因

1.班级人数。我国一贯制学校的班级人数,目前大致存在着两种模式现象:一是大班模式,从小学到中学,班级人数普遍较多,二是小班模式,班级人数普遍较小。但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规划设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班级人员超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2.教师的因素。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教师的专业修养专业知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师的敬业态度,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影响边缘人产生的因素。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名新晋的班主任,一方面是自身教育经验的缺乏,另外,对于我所担任的班级一周上三节课,所以对于学生的了解相应的就少。对于学生了解不透彻,这也是班级边缘人出现的原因。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导致边缘学生出现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家庭自然结构破坏带来的影响。家庭自然结构破坏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必定受到影响,他们的性格孤僻并沉默寡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流。在课堂上他们保持沉默,长此以往很容易被同伴群体、教师所忽视,从而被边缘化。②家庭教育观念不良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即家长教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会给边缘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家长的要求过高和家长的行为偏激。前者表现为孩子在学习成绩上长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后者表现为家长盲目地给孩子乱报培训班,导致孩子迫于压力而学习,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热情;这样都会使孩子在课堂中慢慢地被边缘化。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社会和学校外,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其边缘化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身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干扰。在课堂中,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因一些小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脱离了课堂的教学活动走向了“边缘”。二是学业成绩差,缺乏自信。学生有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在学业上缺乏自信,他们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因为害怕自己的无知遭到同学的嘲笑而慢慢走向边缘。

 三、实现课堂教育公平,促进“边缘化”学生转变的策略

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关注,可是存在的主观客观因素,却总让我们遗忘“边缘人”,那我们应该如何拯救“边缘人”呢?

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另一个“边缘人”。他也是一个安静的小男孩。在上学期,他是班里的另类,不爱说话,很少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更不擅长与人交往。有点娇生惯养。一点小伤就会哭。不管课上还是课下,都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我对于他的关注很少。然而,这学期,我却惊奇的发现他变了,有什么活动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课上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课下,和同学们能够打成一片,再也不是那种被同学骂了一句就开始找家长来学校的孩子了,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能够找老师帮忙。惊异与他的表现,我开始寻找他变化的原因。我发现,与他家长电话沟通变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渐渐的觉得老师对他的关注变多了,是他肯融入到集体中来的原因。其次,基于他的表现,我与他进行过一次沟通,我问他,“这学期你怎么变活泼了呢?”他说:“我发现以前那样不好。”孩子不善言辞,却展现了自己最真实的心里活动。他已经意识到,他的内向只会将他拽离这个班级,所以他回归了。

所以,拯救边缘人,家长、老师、学生都有责任。

  (一)从学校方面提出的建议

1.应该让课堂中的“边缘人”意识到这种危害,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会丧失很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会缺失很多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

2.教师加强对“边缘人”的关注。比如课上多向他们提问,并做到及时的鼓励与赞美;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多写上一些批语;课下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现代通讯技术发展很快,所以有时候和孩子们通过QQ这种私人的方式聊聊天,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他少了学校的框架,反而让学生觉得就是在和一个朋友交流。另外,与家长多沟通也是很好的措施。不仅可以及时的和家长交流反馈信息,同时还会在孩子心中造成一种老师很重视我的观念。自然而然的他就想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二)从家庭方面提出的建议

1. 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环境里,势必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会让孩子快速进入“边缘化”。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转化。

    2.家长的期望要合理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期望,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家长的期望过高,会导致孩子由于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家长的期望过低,会导致孩子由于很容易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沾沾自喜,从而懈怠学习。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被“边缘化”。所以,家长的期望要合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积极的家校合作。

家长与学校的配合程度也会影响孩子。有的家长常年不参加家长会等任何学校活动,从不向老师咨询孩子的表现。孩子在家长身上感受不到对他的关注,久而久之,就失去对学校对学习对课堂的热情,淡化为一个“边缘人”。

(三)从学生自身提出的建议

        1.自我转化原则

        学生由于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原因而逐渐地被“边缘化”,他们的内心和思想都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家长适当的期望、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积极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使学生朝向积极的方面转变。只有学生内心和思想积极向上,那么在课堂中,他们就不会被“边缘化”了。

        2.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建立自信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并不是自己不想参加课堂活动,他们是因为害怕被嘲笑而渐渐地被教师同学所忽视。针对这一现象,“边缘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向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边缘人”才不会被忽视,他们才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重拾自信。


“边缘人”可以拯救,却不会消失。班级人数不减少,“边缘人”永远存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班级制度,所以我们只能拯救“边缘人”。用我们的关爱,让每一个“边缘人”回归课堂,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J].郑文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孙明梅,苏春景.初中课堂“边缘生”现象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23-125.

[3]覃奇颖,杜尚荣.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112—116.

 [4]朱云童.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课堂公平研究[J].基础教育,201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