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落生态伦理优势经验事实揭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4

苗族村落生态伦理优势经验事实揭示

毛兴杰 彭云青

(贵阳学院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在古驿道周围即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同;有既要进行人文建设又要保障生态平衡的双向生态伦理追求。文章揭示了古驿道村落生态伦理优势经验事实对苗族生态伦理观念的影响,意在从苗族道德生活的实践中梳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力求为其他地域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古驿道;村落;生态伦理

地处古驿道周边,位于贵州黔东南的施秉县,因内有巴施山和秉水而得名,故而常被称为有山有水的地方。施秉县城关镇云台村约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的民族为苗族,作为古老而神秘且充满着诗意的族群,苗族聚居范围内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带着苗族人民独有的诗意认识。

  1. 古老苗族传统的诗意生态

苗族的传统信仰,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仍闪耀着其无可替代的光辉,这些传统里蕴含着诗意般的生态伦理内容。在苗族的伦理认知里,世间的万物因为起源相同,故而万物地位平等;因为苗族认为人与万物都生于自然,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自然,故而对自然有着特别的尊重与敬畏。

  1. 自然与人类身份平等

神话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苗族最古老的诗意。在苗族的古歌里,古驿道周边的苗族同胞认为人类和天地万物的起源是相同的,使得人与万物起源相同,身份平等的思想得以传袭。在苗族古歌里,详细叙述了姜央就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人类及世间万事万物皆出自无所不能的姜央之手。正是因为在关于自然与人类起源的神话里,人类与世间的山河湖泊有着同样的出身,都来源于同一个神灵姜央,故而苗族人民认为,人类与万物的区别只存在于所产生先后的顺序不同,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是绝对的平等的关系。

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生活。苗族特殊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苗族村落里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天人合一,后世北宋的思想家、大儒张载也提出民胞物与、乾称父,坤称母的论断,程颐、程颢也提出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我国从古至今的人文生活,指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苗族正是基于天人合一这样的认识,才形成了苗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指导着苗族不断进行生活实践,以人文生活体现生态伦理思想。

  1. 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

苗族村落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之一,是苗族人民对每个自然生物的个体都情同手足。苗族的民间信仰有很多,比较传统的是岩洞信仰及树木信仰,在苗族一系列的信仰传说里,万物有灵这种认识就是苗族人民思考和认识过程的结果,是一种意识投射投应,然后再将这种认识融入生活之中。

树木信仰作为苗族的重要民族信仰,是一种约定俗成且承袭已久的精神文明。树木信仰,是苗族人民针对树形成过程总结而来的道德智慧,对树木的信仰是人与自然长期相处过程中提炼总结而来的自然法则,作为苗族特殊的意识形态,它表达着苗族的情感寄托和特殊的伦理精神境界。苗族神话里的树木崇拜,究其原因,是树木本身具有的特性在苗族人民眼中得以凸显,从而使得苗族人民获得关于树的启示,树木不惧风雨雷电、生长速度及恢复速度极快,繁殖能力也较强。承载着苗族人民太多的生命理念,对树木的崇拜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坚毅果敢的性格特点和对自然生态生活的不懈追求。

  1. 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苗族把握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方式,既有道德的内容,也有宗教信仰的内容。苗族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体现的是苗族万物平等的思想,苗族的原始的多神信仰中也认为万物有灵,也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苗族也从自然的这种表达之中获得了生态伦理意识的内容。苗族除了对神灵的信仰、对祖先的崇拜与感恩表达着自身的生态伦理思想之外,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沉思的结论,形成经久不衰的批判继承沿袭至今的生态伦理意识,更可作为生态伦理思想在苗族信仰里的直接体现。

自然既然能使得人类获得生存的力量,同样也拥有使得人类走向毁灭的力量。苗族先民认为自然能给人的生存带来生存资料,也能给人的生存带来威胁,甚至是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于是,苗族先民在向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同时,也强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付出,揭示自然规律,在实践活动之中十分尊重自然的规律,以此来避免受到自然的惩罚,避免灾难。苗族强调付出与获取成比例的生态保护,诸如砍伐树木之后要种等量以上的树苗来换取所用的木材,在打猎的过程之中或是生活之中严禁射杀已经怀孕的猎物等。故而苗族强调,人类既然要依赖自然生存,就必然要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

  1. 由来已久的生态实践

苗族的生态意识由来已久,生态实践活动也伴随着苗族的发展而发展,苗族因居住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故而在进行生态实践时也带着苗族的民族特色,苗族在自身的生活实践里践行生态伦理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 生态环境意识源于自然生态。

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使得人必须尊重自然。云台村的苗族人民依靠自然而生存,故而没人比他们更能懂得如何敬爱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有着自然崇拜,故而对自然的崇敬,就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原始的体现。苗族村寨形成了独特的苗族风情以及与此相关和由此产生的生态意识,对自然的热爱和重视。苗族十分注重建设生态,不仅仅是因为苗族已经意识到了人类的种种行为对生态进已然行了破坏,还因为苗族人民曾经经历过自然生态良好的时代,清楚的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才是最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选择。

  1. 生态伦理思想源于生活

苗族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苗族生态伦理思想。苗族的谚语众多,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说明了苗族善于总结生活中的所感所得.苗族的谚语里就有“山坡无树,沟谷无水。树木砍光,天旱土干。树子掘根山中空荡,老人去逝屋里落落。田边栽树,房前养猪。救青蛙不能救老鼠,吃果子不能砍树子。”[1]这样的生态意识,指导人们种树保持水生态,合理砍伐山林树木,有利用就得有生产,分辨害虫和益虫,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营造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环境等。另外,“坡上草木多,水田不干枯。栽树栽草,人畜两饱。毁林开荒,农田遭殃。”[2]等谚语也有着同样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表达,总而言之,其目的都是在强调人对自然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之时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该有的生态底线。

  1. 生态伦理优势经验事实揭示

严谨的生态文化意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人对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及环境保护意识,可由人在对自然的改造中是否遵循自然规律,是否有着面临生态和利益上合理的取与舍的情况,经由具体行动的动机和人们的实践结果是否符合行为动机进行判断。

  1. 生态养殖和生态农业

生态伦理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过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总结了自然规律,云台村依靠自身的山山水水,大力发展了生态养殖和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互适应,相互妥协,彼此成就。正如张世英先生所言:“人改造自然绝不是反对自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是服从和顺应自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我以为所谓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服从和顺应自然的规律性与必然性以改造自然物(与自然物作斗争),使自然物适应人。”[3]最终,云台村使得了人适应自然规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自然规律,而后改造自然的方式既尊重了自然规律,也更加适应人的生产生活和人类的发展需求。

生态种植是苗族运用实现生态伦理思想指导生活实践的方式之一。耕作方式体现的不只是尊重劳动这一认识,其中还包含着苗族对自然的感恩与崇拜。对水田、耕地这一方水土,是养育一方人的认识,使得全体云台村人对水田、耕地、山川、河流等始终保持着尊重与敬畏,在进行日常耕作、养殖的同时,始终坚持着保持水与土的和谐,保护水与土不受污染,这也充分表达了云台村人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饮水制度及污水处理

乡规民约是群体中他律的成熟程度最直接的体现。乡规民约建立的目的,它实际发挥的作用即是通过集体的规约,使得个体的社会属性符合集体的社会属性,使得个体的道德成长为集体的道德,集体的道德潜移默化给个体的道德。云台村在对待水资源方面有着自己的乡规民约,也根据乡规民约结合实地情况,建立起了纯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

在云台村直接言明了森林对苗族人民的作用和苗族人民对森林的依赖以及保护森林的态度。在2018年10月10日全体村民会议研究制定的云台村的饮用水管理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农户及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更换、收费标准及收费日期、不缴纳水费以及危害水源及卫生设施应受到的的惩罚等内容,从乡规民约这样的制度上表明了生态伦理思想和云台村村民对待水资源的态度。

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是大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的胜利。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言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4]故而,云台村建立了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位于云台村的牌楼冲村民小组,就详细到建立了牌楼冲污水处理生态湿地游览示意图,休闲亭、湿地、水车、观光长廊、瀑布、亲水平台、天地人合广场等一目了然,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存在生态伦理意识。由此可见,苗族人民在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之时,也不忘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感恩,在寻求自身发展与财富的同时,也进行着生态恢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旅游与村落发展

生态旅游既需要自然的原生态,也需要人文建设。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即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保护的理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基。当人类开始群居的时候,伦理关系就出现了,当群居的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需要自然,他们对于生态伦理的意识觉醒也就随之而来了,云台山本着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以乡村发展为核心的思路和理念,用特色旅游大景点充分带动附近农家乐的方式发展壮大,发展了乡村经济,保护好了村寨的生态。

苗族人民在生态旅游建设之中寻求舒适、获得快乐。亚当·斯密曾说:“人们追求财富并不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吸引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和快乐”[5]但就云台村而言,苗族人民依托云台山建设好了生态系统,积极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并依托云台山的这些生态系统和旅游特色,在追求财富和稳定生活的同时,保护了生活环境的生态系统平衡,真正地做到了发展生态旅游获得了赖以生存的财富而并不是获得虚荣,实现云台村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促进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惠泽于民。

(四)信仰体系指导生态建设

苗族信仰体系是苗族思想观念的集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苗族的信仰体系,便是苗族把握世界的方式,苗族的信仰体系,经由苗族几千年战争、迁徙、生活环境等的变化而形成。施秉县一带的苗族大多是从江南一带因战争被迫迁徙至此,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过程,使得苗族有着深刻的哲学认识,群体与个体利益根据现实情况如何进行取舍,生存环境周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群体对于个体的约定俗成,个体对于群体的自律达成的群体性认知等内容的形成都是苗族的整个信仰体系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信仰,每个信仰都蕴藏着它的伦理意义。苗族同胞认为,人的生命和万物的生命是平等的。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并依托自然寻求人的发展,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有了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人想要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就要先在实践活动之中逐步探索自然规律,就得先承认自然作为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保证自然之所以作为自然的根本,同样的,也必须得先保证人作为人的价值和作用,保证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根本。苗族同胞承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就等于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可以作为自然的主人,同理而言,也在承认自然也可作为人类的主人,故而人文环境生态建设的成功即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成功。

信仰的意义在于诉诸从前至当前的哲学认识,而生态哲学的意义相较于从前则显得更为重要,它在于引起人类对于人与自然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之间的资源与发展矛盾的思考。苗族人的信仰,指导着苗族人民保持本心,在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之中探索、总结并顺应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的相处之中不断强化道德自觉,实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的生态追求。

结语:

环境生态就是人文生态,人文生态和环境生态统属一个整体。人生活于大自然之中,依靠自然所提供的自然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故而环境生态影响着人文生态,人文生态又映射着环境生态,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正如“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6]某种程度上讲,人与自然既然是一体的,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也就自然而然的是一体的了。

苗族的生态伦理追求是精神境界的追求。苗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独特的情感寄托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生态伦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引人深入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资源配置之间的问题,在于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还是一味改造自然的选择之上。人与自然如何共生,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如何达到和谐,古驿道周边苗族村落的优势经验事实,可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提供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编:《苗族谚语格言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87-88.

[2]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9(03).

[3]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谢仁生.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8]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探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01).

[9]何泌章,夏代云.从万物有灵看苗族建筑中的环境伦理思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3).



基金项目:贵阳学院研究生课题:“古驿道村落生态伦理优势经验事实揭示研究”(项目编号:GYU-YJS[2019]-03)成果。

[作者简介]

毛兴杰(1997—),男,穿青人,贵州织金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2019级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伦理、生态伦理。

彭云青(1996—),女,汉族,贵州遵义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2020级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伦理。


邮寄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见龙洞路103号 毛兴杰 电话:13017434396

1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编:《苗族谚语格言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9

2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贵州民族研究,1989 年第3 期。

3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⑤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马集》:第[M].北京: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