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4

分析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

王瑞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福建省厦门市 361100

摘要:随着新时代人民基本矛盾发生改变,人们由过去物质生活需要转变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感受更加丰富、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提升,于是影视业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电影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置,并且逐渐发挥十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成为现阶段人们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主要是以应用型电影人才概述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同时论述培养应用型电影人才的意义所在,展开积极思考,构建出有利于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模式,促使我国电影人才培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影视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脚步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进步态势,我国影视业发展质量逐年递增。电影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通过观察电影作品,进而感受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是对传统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电影事业又一次质的飞跃。

一、应用型电影人才的概述

应用型电影人才与技术型电影人才相比较具有一定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型电影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了解、明确应用型电影人才的界定与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一)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含义

在明确应用型电影人才含义前提下,我们首先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与保障。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够在完全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前提下,能够将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需要从事专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专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方式。主要作用是“掌握社会实践、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类知识,从而实现更好地完成专业任务的目标”[1]。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电影人才指的就是在电影领域,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人员。应用型电影人才更加强调实践操作性,能够进一步优化电影人才结构,提升电影工作质量,为电影事业进步带来全新的方向。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出现的空白,为我国电影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

(二)应用型电影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电影人才具有实际操作性,应用型电影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技术型等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应用型电影人才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是为了实践,于是应用型电影人才必须强调实际操作性,才能促进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论述。应用型电影人才具有创新性,任何专业都需要创新性人才,只有创新才能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应用型电影人才也强调创新性,人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固有的应用型观念,引导人们积极转变思路,根据未来电影事业走向,提出部分创新观念,促进应用型电影人才高质量、大迈步前进。应用型电影人才具有多样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发展提出更高地要求”[2]。应用型电影人才同时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社会生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趋势,多种渠道拓展课程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

二、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困境

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有着自身特有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影院校人才培养的难度,进而与实际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差距。这不利于进一步优化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方式,也不利于提升我国电影事业以及教育工作质量。

(一)专业支撑不足

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独立的专业作为支撑,缺乏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的体系。“为电影事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出什么标准的人才,这一目标必须明确”[3]。培养目标不明确,如同没有方向的船舶,无法知晓海岸距离一般,只能在茫茫海洋中漂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影已经不再是大荧屏专属名词,越来越多新型影视制作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还是以传统电影人才培养方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自身专业化体系建设。创新电影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应用型电影知识与技能重视程度,将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出来,促使人们脱离于过去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二)核心课程匮乏

任何学科的设立,必须建有自身特征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保障学科基本学习的前提,更是学科实现创新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缺乏核心课程的总结与研究。部分课程停留于表面研究阶段,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新优化核心课程内容[4]。当下培养应用型电影人才意识建设过于强调电影本身,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应用型电影人才核心课程缺乏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人才知识融合力度。

(三)缺乏机制保障

人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探寻可以丰富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但是其实际效果具有不理想性,学生在教师或者前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教学工作,容易形成依赖性思维,自身创造性思维也会走入固定观念模式之中,不利于发挥应用型电影人才优势。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限制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传播,不利于培养模式的构建。机制保障是培养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统一思想建设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与提升。

(四)思想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网络事业与移动建设等事业的进步,电影形式逐渐丰富化。现如今的电影市场,已经不再满足过去传统大荧屏展示方式,而是采用更多新型方式促进电影发展[5]。但是人们在进行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还是以传统思想观念为主,没有客观认识到新时代电影人才培养的多变性。人们思想认识不足,是影响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利于电影事业长久进步。

三、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意义

开展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研究工作,具有其自身积极意义。只有正确认识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意义,才能从实际出发,掌握未来电影发展方向,从而改进电影人才培养单一化情况,进而优化我国艺术教学质量。

(一)培养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电影事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电影逐渐走入市场化,电影质量更多看重票房与口碑,于是如何打造出迎合受众的高质量电影,成为传媒艺术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前瞻性、挑战性,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多种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电影工作。构建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以职业眼光看待未来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高品质人才。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工作,是提升我国传媒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更新人们固有观念,为综合性人才培养提供必备的土壤,为影视类教学改革打开思路。

(二)促进教学改革

由于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质量逐年提升,人们逐渐提升对教学改革内容的要求,致力于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出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合理方式与方法。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这不仅是一门学科的升级与改造,更是完善教育体系的变革[6]。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实现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质的飞跃。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改变电影教学方向,更正不适合社会发展思维与观念,将铸就新时代教育事业目标落实到实处。电影市场与传统市场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学科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需要,构建多种渠道融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提升电影质量

电影技术性、画面感比较强,深受各种年龄群体的喜爱[7]。因此,分析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电影质量,制作出更多品质高的影片,提高观众观感度。提升电影质量必须从源头开始,只有人的素质过关,才能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的作品。构建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影制作事业大迈步前进。

四、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经验,而是应该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类型以及专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而采取更多能够促进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的方式与方法,促进影视艺术类学科稳步更新。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因为人们人才培养理念更新程度有限。学科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更新观念,树立以制作为基础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制作水平为主,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才能促进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8]。例如,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情景剧以及纪录片作品任务,促使学生通过参与作品制作,进而获得丰富的专业性知识。专业人员经过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可以得出结论,影视艺术创作学科与其他类型的学科有着明显不同,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中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真正构建一个综合性培养系统。比如,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参考伯恩茅斯艺术大学电影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大一上学期设置第一个练习,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电影拍摄胶片要求,制作出一个30.5米的无剪辑16毫米胶片电影,从而促使学生了解电影制作基本流程。大二、大三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实际,有选择、有方向地布置电影制作任务,因材施教开展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工作。只有改变过去传统的培养观念,才能积极更新价值体系,为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土壤。

(二)分层设置电影课程

分析应用型电影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需要从自身价值体系出发,更新思想观念,还需要转变课程设置思路,从三方面分层设置电影课程。致力于从实际出发,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电影艺术制作工作。

电影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当代电影、专业实践、制作实践三部分,当代电影课程是培养应用型电影人才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电影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前提。当代电影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语言与表述,促使学生了解电影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电影认识的宽度。“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批判思维,正确分析与电影相关问题的制作能力,并且形成大概五千字的书面总结报告,从而形成电影观”

[9]。专业实践课程,致力于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学生电影实践机会,增加课外实践次数,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高级专业技能。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实践,学生担任导演和声音以及后期制作等,需要分别上交自己导演作品和声音作品,并且形成三千字左右的报告。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给予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完成电影工作的信心。制作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制作一个情景剧或者纪录片,不需要完整电影时长,但是故事情节需要具有完整性。并且需要用工业化制作标准要求学生,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估每一位学生表现力,规划培养每一位应用型电影人才。

(三)创新市场培养模式

任何学科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加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力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紧紧衔接市场变化情况,创新市场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有效性与可行性。

学生在完成学校设置的课程基础上,可以灵活选择部分考察课程。参考专业电影团队构成以及具体分工情况,学生完成大量拍摄任务的同时,在实践中体现电影艺术的灵活性。例如,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短片制作为出发点,同时强调与行业制作水准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短片制作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检验人才培养成果。学生可以体验完整的电影艺术制作流程,“进而充分体现应用型学科特征,有利于促进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培养出社会生产生活真正合格者”[10]。以市场为导向,改善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影人才整体培养质量,同时形成动态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培养方式,真正做到人才主导生产。

(四)培养学生学术态度

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艺术学科,具有专业多、跨学科等特征。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是复合性,学生开始学习影视艺术时端正学术态度,打下良好学习基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会出现瓶颈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学术态度不端正。电影人才培养出现利益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地应用型电影人才不再重视电影艺术质量,而是关注经济效益与获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初衷背道而驰。加强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赋予人生智慧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展现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性与科学性。

学术态度是基础,只有统一学术思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电影人才。人才是一个行业实现兴旺发达的前提,只有统一规划人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人才保障,才能体现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学生端正学术思想,坚定不移建设人才体系,致力于适应新时代电影艺术发展潮流,展现新时代电影工作者全新的精神风貌。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是保障我国传媒艺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影视制作方面学科,必须与应用型学科形成有益联结。从学科体系构建形式中,体现核心课程理念实践教学,电影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人们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科学技术现状,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应用型电影人才培养渠道,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电影产业制作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掌握电影相关实践技能。利用现代互联网与移动网络优势,将教学成果产品化,研究电影市场发展动态,让影视产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炜.融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电影专业人才培养要求[J].今传媒,2022,30(01):149-152.

[2]陈志惠,陈丹丹.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舞蹈系特色实践教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5-6.

[3]郝天韵.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才“培养指南”[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2-01(008).

[4]郭姝南,吴曼芳.电影强国视阈下的中国电影管理人才培养策略[J].艺术教育,2021(09):141-144.

[5]王灷.教育形势新背景下制订地方应用型本科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J].文化产业,2021(01):128-129.

[6]刘慧,徐莹.“双创”背景下高校微电影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8(04):105-110.

[7]吴曼芳,黄立玮.新时代中国电影教育与人才培养策略[J].当代电视,2020(03):11-14.

[8]孙莹.云南高校微电影人才培养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0(01):97-99.

[9]秦珊珊.新时期中国电影人才培养刍议[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1):143-149.

[10]姚国强,赫铁龙.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J].电影评介,2019(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