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应用在学校管理中的对策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柔性管理应用在学校管理中的对策及价值

林国锋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团结镇学校 154200

摘要:目前,学校柔性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其有效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的很多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都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新形势,也使得在现代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将和现代柔性管理的重要理念有效融合。在更有效的具体应用举措上,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就柔性管理应用在学校管理中的对策及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柔性管理;学校管理;应用


引言: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校园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管理人员从性格素质、良好心理品质、专业知识框架、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突破。对学校领导班子而言,由于现如今的教育人事管理,学校还没有实施县管校聘工作,教师的工作强度大、评优晋级的方式过于繁琐且效果不好,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加大。所以不管学校如何想尽办法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都已经无法再充分调动学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也没有了激情,将学校教学质量评定与荣誉的评选之间的问题都集中到某个人头上,已经严重制约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与任务,要指导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创新办学理念与方式,为维护学校内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实现科学管理,确保教育教学中心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柔性管理,打造和谐校园

柔性管理模式,是在学校“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渗透“人性”因素,以“人”为学校管理主导与核心,人文与机制有机地结合,制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的管理模式,使人本管理思想渗入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严谨标准、灵活奖惩、无情政策、情感管理的工作模式,努力营建民主、宽松、愉悦的和谐校园。从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制度,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消除制度管理僵化的弊端。

二、树立民主化管理理念,发挥柔性管理的激励作用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都有自己独到的判断能力。但他们并不迷信,也不会看人,更不能进行指挥管理。而且他们也更讨厌学校的管理人员,使用行政命令来推动校园管理目标的达成。对柔性管理的重视,可以影响教师的集体情感和内部动力。而非制度和非权力控制的影响,将对教师形成持久而重要的精神鼓舞效应。所以,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校园管理理念,并进行人文历史管理,应当是现代校园管理模式的价值目标[1]

一是要贯彻学校活动管理的基本原则。让教师们积极地参与校园管理活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激励教师积极行动的动机,实现敢于激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教师全面熟悉校园的状况,增强他们对校园管理决策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从而更加加深教职工和校园之间的认同感。所以,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各种决策咨询机构,保障教师全面参加校园管理工作,从机制设置的角度保障教师对校园管理工作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其次,要坚持教职工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基本原则。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订好自身的发展规划,落实好自己的责任制,努力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发,是学校政变传统僵化管理模式中权力过分集中的分散管理模式。这可以转变教师的工作方法观念,提高教师信心,增强教师积极性,让教师们有更充足的信心创新和发挥白暨豚的工作时间与空间。所以学校应该改造现有的教师管理体系,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职能,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主导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并赋予这些教师一定的教务管理工作职责,为广大教师的自主发挥能力和自我激励创造了平台。

三、利用校园文化突出柔性管理的指引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石,反映了学生特有的个性和精神状态。它可以说是连接和统筹所有校园员工思维与行动的重要枢纽,是整个校园发展壮大的关键。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可以提升整个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可以说是校园柔性管理的最深层次目标与要求。学校文化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形成,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形成。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不断完善。在《管理规定》中,对学校提出了“依法治校、以德建校”的办学宗旨,反对“强制、权威”的旧管理模式。学校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不需要的,“三大精神”建设也可以健康发展的[2]

四、树立超前意识,推进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在持续解决问题中前行。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始终坚持“问题补救”的模式。人们往往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解决问题上,这往往是由新发生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为了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努力提高可预见性意识,并实现由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因此学校领导干部们必须建立对危机无处不在的意识,并通过主动研究和评估可能的校园人际教育危机、校园应急危机、校园可持续发展危机、校园公共关系危机等,从而提供和推演危机的解决办法,通过冷静持续化解潜在危机,将问题逐步消除于萌芽状态,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现代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柔性管理模式在实质上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有效完善和补充。它是在中国传统刚性管理模式框架基础上,对制度和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但要避免在柔性管理制度中实施不当而带来的影响。由于灵活的管理和过度的执行中存在着许多温柔和包容的因素,教师们也难免会错误的相信学校领导们太软弱,害怕教育,出现了不认真对待学生规章制度的现象。所以,在推行柔性管理制度时,学校领导们需要让老师知道宽容并非放纵,而只是善意体谅、包容与自律的表现。而低层次管理制度的推行,并没有要代替或否定僵化的管理制度。必须有一个完善而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学校领导必须充分发挥非权力的影响力,以柔性管理为主,软硬结合,情理并举。不仅要“法治”和“理性”,还要“情感”。只有这样,学校管理才能达到“阳光灿烂”的境界,构建和谐管理的科学之路[3]

结束语:柔性管理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柔性管理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充分利用柔性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艳丽. 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文渊(中学版),2021(4):1953.

[2] 郝荣军. 学校管理中的柔性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1(12):15-16.

[3] 万丽娜. 柔性管理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外交流,2021,28(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