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朱二红

(西平县专探初级中学 河南省 驻马店市 463900)

摘要:新时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靠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新农村发展的教育需要。因此,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探寻新的教育方式,改善农村学生的学习、教育环境,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出发,探讨优化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实践策略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家校合作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角色定位不准和能力缺失

受思想观念、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不够重视和关心。他们普遍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就可以,至于学习与做人不闻不问,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者少之又少,对家校合作長期保持漠视,其中不乏有缺乏责任心和“甩手”家长的存在。他们的教育角色意识不强,作为学校合作伙伴和主人的角色没有确立,角色比较单一,家庭教育能力明显不足。

2、合作形式单一和主体忽视

当前的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仍然停留在表层,并非“互动”而是单向交流,合作的形式单一,合作内容不够丰富,面不够宽泛。电话联系和家长会是常规的合作形式,面谈只是商讨解决问题学生的手段,上述形式往往都是教师作为主导者,与家长单向交流。只有个别学校迫于各种压力,举办诸如校园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家校碰面会等活动,缺乏制度引领,内容随意,形式单一,难以形成长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很难获得,即便获得,实效也不够明显。受观念意识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主动到校询问探讨子女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过问孩子的学习,沟通面比较狭窄。家校合作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合作都要围绕学生进行,以便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仍然是“两方会谈”,忽视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进而影响家校合作的质量。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1、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

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特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2、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

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

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1、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2、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

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发布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3、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

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1、强化制度保障

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2、强化资源保障

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初中学生特殊的教育条件和年龄特点,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素质,还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促进初中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增进家长沟通,获取家长支持,使家长有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推动家校深入合作,并实施相应的家庭管理辅助学校教育。通过开展以学生的为核心的家庭、学校、学生共同成长的共同体,开展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推动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谷腾飞.农村中学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唐福祥.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的探索[J].甘肃教育,2019(08):30.

[3]张艳霞.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的探索[J].新课程(下),2019(11):25.

[4]陈永东.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教学方式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0(29):68-69.


基金项目:驻马店市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ZJYYKT2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