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2
/ 2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余璐宏

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10

摘要:城市广场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以及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对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城市广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风貌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审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广场空间质量的优化越发重视。本文基于此,从城市设计视角入手,探究了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原则及策略,以期为相关行业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策略

一、形态角度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在城市形态及其内部空间构成方面,美国著名空间设计师贾马尔·罗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过研习城市历史结构及城市空间传统模式辅助进行新城区建设及开发的理论,同时,罗对现代城市当中所覆盖的“物质”以及“肌理”相互关系也做了说明:物质是城市当中的自由建筑,而肌理则是城市不同类型建筑的背景的延续性陈列。

英国设计师罗伯·凯尔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城市空间设计的形态学方法。他认为,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可以从空间角度进行归纳,成为圆形、三角形以及矩形。这三种基础的形态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从而和周边的环境发生相应的组合,包括切割、重叠以及插入等。具体来说,可以借助街道的墙来对城市空间进行划分和围合。建筑内形成了空间的大致框架,同时还具有很多中类型,包括实体的砖石以及开口的建筑等。这些不同形状建筑的存在也使得城市空间得以快速的划分以及灵活的调整。

二、视觉角度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2.1城市空间围合理论

当建筑排列成直线或者相互之间关系较为杂乱时,空间限定处于最弱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建筑本身是相互割裂的,是被一些缺乏包容性的空间所包绕的相互独立元素。

想要获取空间布局的和谐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建筑相互之间保持角度,但是倘若使用过度,就会显得较为单调,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联系建筑形式和线条而得到加强。举例来说,通过将建筑便捷的相线延长直至和周边的边界相邻,就能够使得两个建筑呈现出一个更加恰当的布局。当建筑群之间存在不同的角度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的排列来消除传统直线排列带来的僵硬感。当建筑或者城市街区以更加有组织的方式进行聚集时,便可以创作出更有想象力的空间。

在进行空间的创造时,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在建筑放在一个中新空间的周围,将建筑正面做成墙来围合出中新空间。在周围的角落开敞处以及在建筑之间形成内部道路或者间隔,空间由此便可以溢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建筑的包容,可以采用建筑重叠或者插入的方法来对此处进行限制。

倘若受众可以很直观的纵览建筑的整个空间,那么空间本身就失去了蕴含更深刻含义的可能,也会缺乏子空间的划分以及潜在的活动。倘若建筑有很多复杂的边界,同时内部存在各种凹凸不平的投影,那么便有可能产生品质更高的空间。通过隐藏或者伪造潜在的子空间,从而营造出神秘的氛围感。然而,倘若简单的城市空间变得复杂,那么在感觉上便有可能分裂成大量的离散空间,其主导的空间体积对于建筑空间整体构图存在帮助。换句话说,城市空间可以借助轴线或者住宅作为建筑主导的组织。

想要在城市空间中创造出更加强烈的围合感,关键手段是对空间开口进行设计。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提升空间的围合感,同时还能够让路过的人被迫进入其中进行空间的体验。

2.2广场空间类型学

根据德国社会建筑学家保罗·朱科的理论,可以将广场分为封闭式广场、主导式广场及核心式广场三种类型。封闭式广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一个广场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围合,其中唯一产生的终端便是进出广场的街道。主导式广场是一个定向的空间。某些建筑能够在正面产生空间感,因此主导式广场一般是指朝向一边的建筑物。核心式广场,顾名思义就是环绕着一个中心而形成的空间。其最典型的特点便是存在一个中心点。

三、认知角度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3.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和信息的转换,这两个过程是有联系的,具体来说,在感知结束之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感知,就是指人类的感官系统对于周围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而人类的认知则和自身的认知以及文化素养存在密切的关系,尽管一个时间段、一个空间内人们的感知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其认知绝对是不相同的。杜宇环境认知的差异取决于注入其中的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生活习惯等。认知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市广场空间的打造方面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也是未来进行城市广场设计时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3.2场所认知

场所感,在城市空间设计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自带的感官系统能够帮助人类体验各种事物,因此不管在进行城市广场空间的划分时存在何种变化,空间本身自带的精神属性是永存的。很多城市以及国家在文化以及技术方面发生革命时都会将其自身属性进行保存。因此,尽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变化,但是一个场地最基本的特征仍然不断延续。在当前时间不断流逝的鬼偶成中,一个空间的控制和管理手段会影响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体现出社会以及公共的特点,场所的特征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了解时代的变迁轨迹,同时又有助于了解场所的特征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场所的物理特征是场所含义的显著变化,同时也是经历了时间发展而具有的新内涵。

场所这个概念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是归属感以及场地情感联系的代表,场所可以借助特定的空间产生联系或者特有的意识感知来进行理解和分析。根植式对于场所一般是不存在有意的感知的。上述理论在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方面同样适用。倘若将城市空间广场的设计看成是一个特定的场所和空间,那么其物质因素本身对于场所空间的特性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超,杨一帆,杨慧祎,刘晔. 多维度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以《北京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21:945-951.DOI:10.26914/c.cnkihy.2021.037242.

[2]郭若男,郭飞,赵君,郭胜男,梁江.城市设计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室外辐射环境研究综述[J].低温建筑技术,2021,43(08):1-6.DOI:10.13905/j.cnki.dwjz.2021.08.001.

[3]张珂,王雪.三个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以武汉市硚口区万人宿舍及古田社区片城市设计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1(13):34-36.

[4]纪孝宇.“山水城市”视角下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以南平市站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8):38-40.DOI:10.19892/j.cnki.csjz.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