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学“示范式课堂”的表现形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3

论美术教学“示范式课堂”的表现形式

孙天骜

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辽宁大连 116033)

【摘要】美术教学是各学科领域中最需要示范式课堂的学科。美术课程的四大门类(造型基础、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所呈现的作业作品有多种,需要教师的示范作业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演示。示范形式多种多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本文对美术教学“示范式课堂”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课程构架来。“示范式课堂”便是一种综合性构架

【关键字】美术教学;示范式课堂;表现形式

要教好一堂美术课,除了理论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学生艺术实践的完美呈现。如何让学生的实践作品效果突出,考验着美术教师是否将本课的实践点以及方法讲述得清晰明了。教师先授,学生再学,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课程模式,但教师的引导是最重要的一环。

一、示范的作用

1.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现场课堂示范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一笔又一笔”或“一剪又一刀”的详尽过程让学生眼观透彻。要强于教师不断地阐述,美术课程的教授方法“动手”要比“讲授”更为直观些。学生或是“模仿”。或是从教师示范中悟出自己的表现方式,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进一步的衍生出自己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看法并付诸于实践,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以及理论知识都会有所不一,可以说是多点开花。避免了“先讲后学”的看似详尽但实则费事的教学手段,边讲边学中说话和教师动笔示范一定是要相互结合的。这样不会导致学生东听一段,西看一截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的保持引课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不影响听课的情况下用眼睛观察教师示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毕竟眼睛是最为直观的学习工具,我们所看到的会接受的更为迅速。要充分利用好,人的感官优势。

2.磨砺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作为美术教师,手头的功夫不能太过懈怠。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对于美术课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都是互通有无的。示范,是起到一种带头作用。因此,示范式课堂是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一环。不断磨课,如何更直接地通过示范式课堂来表现本课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在示范时对画面把握的精准以及对造型设计的成竹在胸。因此,示范式课堂同样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不论是国画,水彩画,版画以及手工都应该有所涉猎。教师本身备课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水平积累。对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示范到位,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引导。学生对教师作品的具有憧憬性,并想急切地表达这种“我也可以向老师一样画的很好”,“我也想试一试”的积极想法,这也推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可。相当于教师自己为自己打了个“广告”。学生有想法去尝试,教师的示范就达到了效果,不但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作业侧重点,也激发了学生的美术热情。完全是一种良性循环,试想一下,教师提出有效的示范性引导从而激励学生去实践的想法。从一个到两个,从两个到一组,从一组到全班的气氛感染。会使得课堂的效果非常热切,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示范所起到的影响对于一堂课程是贯穿到底的。当然良好的示范性引导绝对离不开拉进学生关系的幽默语言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信息和要素,这都是成功示范所引导的“千丝万缕”。

二.示范的要领

1.示范要以学生为主

示范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作为教师要清楚学生是主体。要教会的是学生,教师切勿将示范式课堂的主体定位自己。的确,示范是教师,但这就更应该在示范时与学生保有互动,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的良性课堂状态。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从而深刻的学习本课知识技法。根据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理论体系,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是完全服务与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令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让学生感受得到教师是在起到帮助的辅助角色,而不是长时间的讲述和自问自答式的授课形式。清楚了服务对象是谁,才能以更好的起到示范引导的最佳效果。

2.示范要严谨有序

示范式课堂是带有责任的,教师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误人子弟,示范的过程不要教师自己明白,而是学生主体明白。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有相对应的美术知识储备和技法能力。示范必须准确,学生是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清晰明了,例如投影仪的现场示范教学。光感是否适宜;学生是否能够看清;颜色是否有误差;线条是否有变化等等都是教师在示范式课堂需要注意和明确的。

3.示范要注重效果

示范时间不宜过长,这就又回到之前的主题: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示范固然重要,但接下来交由学生的自主实践也同样重要。教师示范的前提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因此,示范时间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如果遇到高年级的示范不能在现场完成。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视频制作,通过加快不必要的示范过程来保证时间的控制。关于示范引导,教师的演示并不只是单纯的学生临摹,学生模仿。而是教师在完成本课基本的造型表现的同时,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思维的引导。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我喜欢的鸟》一课,教师在画鸟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你喜欢的鸟儿出现在何地?甚至是拟人化,鸟儿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它在干什么?类似的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在画出鸟儿的基础之上再上一层楼,就需要示范式课堂的引导预处理。

三.示范的方法

1.现场示范

是最为传统且直接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里感受教师所带来的作品体验。适用于造型表现以及设计应用的课程类型,例如:课程作业以绘画,手工等主要表现形式展现,学生可以紧跟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与实践。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如何来画?为什么要这样画?当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完教师的现场演示,经过我自身的实践与内容,多数的学生能够学会对本课内容的知识技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性。

2.视频示范

结合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当代美术的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多的美术 课程开始关注与网络与课堂的联结。这里需要多说一句,我们不论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本课教师所展示的效果,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最好的展示效果。换句话就是说,我们要给学生看“最好的”。而不是认为他们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就画到什么效果。学生需要养成这种“眼高手低”的感觉,先学会欣赏。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有些特殊的课程是我们现场示范所展现不出来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程《认识抽象画》以及《学画抽象画》这两课,由于本课的抽象画如果想展示完美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就必须要通过大比例的作品来进行示范。但由于场地要求和时间限制,我们展示不出最优效果。因此需要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在网上搜寻展示效果较好的视频以及图片展示给学生。例如:波洛克,达利,米罗这样抽象画的大师。在展示作品的学习中也在不断地给予孩子潜移默化艺术大师的理论学习培养。视频中的大比例作品和效果展示在特定的课程中要优于现场展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因课程而议。

3.学生示范

学生示范同样也是对应着不同的课程,有些课程向学生们展示最好的可能过于繁杂深奥。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毕竟孩子了解孩子。我们已是成人,无法一直站在学生地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好的美术教师就是会恰逢时时的变换角度去思考学生问题。通过某个造型或美术功底较强地孩子理解,将教师的课程知识技能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实践上,让他来示范,让他来“教”其他学生的方式会更好一些。学生示范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觉得我可能也可以当“小老师”,从而大胆去画,大胆去剪去实践。最终所呈现的效果许是不错的。同时也可以去鼓励不敢表现自己但作品很优秀的的学生进行上台演示,这也是情知教学的内容。将课堂交还给孩子,给予孩子更多发言,展示,评价甚至是示范的环节。而教师的作用则是串联这个课堂。

四.示范教学实例

1.《复制与传播》示范式课堂分析(大连市周水子小学宋文雯老师)

(1)出示调研成果,录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制作过程以及文化精神内涵的采访给予学生观看,让学生从视频中看到真正与复制传播接近的传承人,有说服力就更有吸引力。(2)出示所收集到的门神版画以及原板,多种多样。并通过与传承人的授予,得到了部分真正的文化产品,并拿到课程现场给予学生欣赏。而且允许学生通过感官(看,触摸,听等方式)多维的角度去了解这门版画艺术。从中学到,为什么要复制?复制的意义是什么?等深刻问题。(3)最后通过教师自身能力所习得的部分技法,现场演示。这也是最可以让学生感受过程的示范式过程,也是零距离的给予学生以感官刺激。这就是一堂标准的“示范式课堂”,从视频示范、实物展示、现场示范、都体现了“示范式课堂”的重要性。

2.《戏曲人物》示范式课堂分析(大连泉水小学陈琳老师)

(1)同样是寻找戏曲艺术家,通过采访的形式来让学生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2)陈老师更是根据学习戏曲后的认知,制作并购买了有关于戏曲的戏服让学生可以从多重感官来鉴赏戏服的颜色,戏服的角色设定。(3)还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单独进行了戏曲唱腔的学习。陈老师运用自身所学,为学生们现场学唱了一段戏曲。令同学们无论对于授课老师以及本课重点戏曲人物都拉近了距离,课堂效果非常活跃。(4)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独立制作组内感兴趣的戏服之后,单独选择一组学生上台制作,供其他学生参考以及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示范的这一点。整堂课程都是“示范性课堂”的展示,同样把学生感官加入到了学习与了解中。让学生感觉戏曲人物不再那么遥远,也愿意去接触戏曲这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

五、结语

“示范式课堂”是非常直接且有效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多种示范形式(视频展示、实物展示、现场示范等),制造一种师生探讨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知识要点,在乐学中提高实践本领。教师全程示范引导,教学形式丰富新颖,这就是“示范式课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力,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尹少淳、段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王立音.“情·知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5.

【作者简介】孙天骜(1994.04-),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美术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