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史料,让高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善用史料,让高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朱倩倩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211751

摘要:合理的运用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引用史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教师把史料与教材相结合来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优化,从而让历史课堂精彩纷呈。本文围绕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史料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情境;思维;能力

梁启超曾经言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获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史料是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收集和解读史料是史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遵循论从史出的精神,通过丰富的史料运用,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与此同时,教师善用详实的史料内容,也能让高中历史课堂更加精彩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充分联系教材,利用史料补充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史料的运用应当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全面和详尽,要避免“断章取义”的现象,使学生进入理解的误区。教师要充分联系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作者主观情感等因素,对史料进行客观的解读,从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教学时,教材中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即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火药摧毁了欧洲骑士集团,指南针加强了世界市场的连接,活字印刷则成为新教工具……。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四大发明对近代中国又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可以将鲁迅的观点作为史料引用给学生:“外国人使用火药制造枪支弹药抵御外敌,中国却将其作为神明进行供奉;外国人使用指南针进行航海,中国人则使用指南针看风水。”这段讽刺而又深刻的话道出了四大发明在中西方不同的发展状况,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侵略的历史原因,加深他们对历史的感悟。

二、创设史料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我们知道,历史知识跨越了时间与时空,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可触摸感。为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生动的史料情境,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事件与人物,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人们饮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因,教师不妨在网络上搜索近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营造出了生动、立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时空,体会彼时彼刻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从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时空观念。由此可见,要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历史时空观念,教师就要巧妙设置史料情境,通过生动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走入到其中。

  1. 把握史料难度,正确运用史料教学
    历史学家狄金森认为,通常的看法与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一致。高中生虽然已学习了几年的历史课程,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基础也有待加强。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即使在高中阶段历史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如果不学习历史课程,也会很快遗忘一些历史常识。因此教师在引用史料时,务必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史料的难度要适中,既要起到延伸课堂与补充知识的作用,又不能揠苗助长,起到反作用。例如,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教学时,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演变出多个流派,对于儒家的认识与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历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按照教材的要求,选取内涵一致的史料作为教学素材,那些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只宜偶尔作为“开胃小菜”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增添乐趣。也就是说,在史料的选择和引用上,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好史料的难度,一方面也要注重史料内涵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握好史料的难度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正确的掌握历史规律。

四、利用史料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记录与概括,大多通过文字加以表述,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如果学生仅仅指望死记硬背就能将历史学通透,那么将很难探知历史的全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适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才能,通过合作实践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秉持时空观念,从整体上看待历史上的事件,对其全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相应的史料,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分析其中的历史背景、主客观条件、历史意义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升探究学习能力。

五、利用史料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不仅给我们知识,更能够给人以智慧。高中历史教学既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史料,能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的天地中,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让学生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思考,对史料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整合成新的观点,从而在认识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谈到对“光荣革命”的认识这一问题时,教师不妨引用这样一段新材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光荣革命。2011年9月《光明日报,一场真正的现代革命?》发表了这样的内容:从事实上来说,荷兰执政威廉率军登陆后,詹姆斯二世虽然逃离了英国,没有发生正面交战,但是英国民众发动了暴力行动,斗争的战火在英伦三岛迅速传播开来,其过程既激烈又持久。这一材料从另一个较为新奇的角度,对光荣革命进行了新的审视,打破了“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和平革命”这一传统的认识,虽然与教材中的说法并不一致,但是只要教师合理地加以引用,就相当于为学生开启了另一扇窗户,拓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突破了传统认知的限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寻历史的真相。

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引用相关史料,既能够充实教学内容,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从教材内容出发的原则,根据教学需求选取史料的内容,重视史料选取的合理性,使得史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月宝.高中历史教学图像史料应用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6).

[2]刘先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现代教学,2018(11).

[3]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