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脑音乐创作中配器思维的拓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试论电脑音乐创作中配器思维的拓展

张羚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266000

【摘要】本文旨在充分利用电脑音乐丰富多彩的音色特点,以传统管弦乐队编制的乐器音色和其编配的结构为基础,加之以电声乐器音色和电子合成器音色等丰富的音乐创作编配方式,拓展电脑音乐创作所带来的新鲜的创意元素和创意思维。

  1. 电脑音乐简述

  1. 电脑音乐创作——一扇通往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电脑音乐,是指采用电脑作为主要运算设备,软件音源、硬件音乐、合成乐器

或者MIDI键盘等输入工具、MIDI接口、音频卡、调音台和监听音箱等作为基本设备以及相关作曲软件(如sonar、cubase、logic等)共同组成的电脑音乐创作演绎系统,经过作曲家的艺术构思、精心设计而创作编配并且立即化为音响效果的音乐。

(二)电脑音乐的核心——数字音频工作站

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它的组成部分,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输入设备:键盘、鼠标、麦克风、MIDI键盘等。

2、处理设备:泛指对音频信息进行编辑和处理的设备。如PC、效果器、多轨混音软件、音序器等。

3、输出设备:监听设备、硬件音源等。

二、配器——音色的组织

(一)传统音色组织方式和发展

音色是作曲家“调色板”上的各种原料,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对音色的使用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如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管弦乐队整体音色融合丰满、音响效果平衡,而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夸张音响和强化音色浓度成为主流,而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音乐创作中逐渐出现与此相反的倾向。其中,印象主义作曲家们开始在配器方面追求透明、朦胧的色彩性,而另外一些作曲家们则“分解了晚期浪漫派风格厚密的和弦织体;从繁复的音群转向单纯的线条,从感性的和声和彩虹般的色彩转向刚劲的旋律和明澈的织体。”

在著名的当代德国作曲家汉斯·威尔纳·亨策的交响曲中,可以看到他对于配器的重新发现。在传统的配器技法中,变种乐器多用于扩充常规乐器的音区,而亨策让他们得以翻身。如在第一交响曲中,中音长笛上大段的旋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五交响曲中,作曲家使用了两架钢琴、两架竖琴、两套定音鼓,更是让这些以往被称为色彩性的乐器担负了第一乐章核心动机呈示、发展的重任【1】。

不难看出,近、当代作曲家寻求新音色表现出了急切的创作观念和创作需求。而电脑音乐创作方式的诞生,无疑是这些热衷新音色的作曲家们的福音。

(二) 虚拟乐器——电脑音乐的音色插件

1、传统音色

(1)世界民族 Ethno World 5 Professional &Voices

Ethno World 5包含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25种独唱和一个民族合唱,共计约240多种专业的民族乐器和18000多个高质量采样。

(2)Native Instruments Heavyocity Damage

一款独特的结合管弦乐打击乐的乐器,它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采样声音和前卫的电子乐声音。

(3)鼓组之王 BFD 2

包括了7种真实的鼓组以及附加的镲、军鼓和铙钹等乐器。

2、电子类、氛围类音色

(1)白色偏执 Albino 3

该合成器具有32个复音,内部有三类振荡器,2类立体声滤波器,2类包络,4种LFO,8X8的调制矩阵,2个独立的立体声效果器。

(2)Absynth 5

扩展的音色库包含超过200和新的合成音色,能够结合新的滤波和效果器创造闻所未闻的声音。

三、1+1>2

(一)乐器的扩展性,乐器编制的不限定性

在传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要考虑乐队编制的问题,乐队也常因缺少某种特定的乐器而遭遇尴尬。这一点在电脑音乐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只要电脑的内存足够,作者可以加载任意作曲所需要的音色。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乐器所谓的“音域”,只要效果是我们想要的,为什么不可以?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协奏曲》中主奏大提琴常常大范围使用高音区与及高音区(e2以上),这确实足以让乐器演奏者十分恼火,但在电脑音乐中这仅仅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MIDI信号。3.2音乐的丰富性

传统乐队演奏家们都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我们听到的声音也来自固定的方向,这使得音乐似乎“凝固”了,而在电脑音乐中,我们只需要改变声像包络就能使音乐 “ 动起来”。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有些爆发力极强的乐器在发声的瞬间会产生”破音“的现象——即声音失真,这时我们便可以采用效果器中的限制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音乐的整体响度,并确保音量不会超过0db。

因此新的电脑音乐创作方式之于音乐绝不仅仅是1+1=2的简单叠加,它是科技与音乐产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产生1+1>2的效果。

四、电脑音乐创作与配器思维拓展的真正意义

不难发现,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学科领域、文化、地域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引发了作曲家在音乐思维观念和创作审美情趣上的持续蜕变,新的音色以及音色的组织形式更是不断冲击着传统音乐创作的底线。巴托克的“粗野”的快板充满了猛烈地、令人生厌的砸击琴键的声音。勋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罗》则展示了一个充满噩梦般幻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荒诞的世界,中间还夹杂着少量的餐馆音乐。一位保守的传统音乐爱好者,必将因为勋伯格以作这种音乐为乐而感到被冒犯和不安。 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以所谓“突破”“创新”而不是 “音乐”为目的,也正是这些创新使得音乐创作之路越走越窄,距离观众也越来越远。有的音乐被当做历史事件保留下来,却不被人们当做经典音乐流传下来;有的音乐被人们称为只有“懂”的人才能欣赏,但似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懂”。这听上去可笑又可悲,音乐不是历史,音乐也并不需“懂”,它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再原始的人们、再贫穷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音乐。所以,当前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真正使科技与音乐奏出和谐的乐章。

电脑音乐毫无疑问的拓展了音色的丰富性和组织手段的多样性,但是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配器思维的拓展并不仅仅指无节制的使用杂乱无章的各种音色,而是以音乐性为前提,去完成我们以前可以想象却不能实现的声音,这也正是电脑音乐所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价值。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音乐创作也遭遇着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能加好的充分利用,坏的彻底清除,那么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冶鸿德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年1月第一版

[2]音乐制作人白金手册【实战篇】 黄承箱 刘希望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