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题,让文本梳理可视化---以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巧用课后题,让文本梳理可视化 ---以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为例

莫宵晨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二小学

统编教材一学期接触下来,发现有一个好帮手一直在伴随着我们,那就是每一课后面课后题。这些课后题位居幕后的角色,却发挥着牵引的作用。逐字细看,不难发现,在每一课的课后习题中都渗透着对应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拆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梯度螺旋上升。大多对应了本组教材或者这一学段课程目标的各项语文要素,联结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用好课后习题这个重要的学习资源,“点燃”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呢?

一、引核心,理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魂”。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根据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编排的,认真研读习题,抓住习题中的关键字眼,就会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以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的两篇课文为例:

(一)抓习题核心,明教学目标

26课《忆读书》课后习题1这样描述:“用较快地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则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方法提示,提示了我们要对接本学期的重要语文要素:快速默读课文的阅读策略在本文进行再次运用。“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也是和本单元篇章页中提到的“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是可以衔接的,“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是要学生达成的一种阅读目的。

(二)解习题层次,定教学目标

同样以26课《忆读书》为例,课后习题1中的思考内容可以定义为两个:一是说说冰心回忆了读书的哪些经历,二是说说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两个思考题是有先后、有层次的。一般是先梳理读书经历,然后再去总结好书标准,前者是着眼于全文内容要点的,后者是着眼于作者读书精神要点的。依据这两个层次可以对应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内容要点,从而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2.借助梳理信息单,说说作者认为的好书标准,感受作者读书的美好经历。

  1. 引内容,理重点

我们可以把课后习题看成是一个靶心,准确瞄准靶心,才能预估周围各环的距离,才能把握各个环节的之间的联系。在课后题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准确提取内容要点,重新构建内容板块,序列发展相关能力,多路径提升语文素养。

(一)解读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在《古人谈读书》一课中,第一则文言选取了论语中的三句话,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例,让孩子找一找高度概括这句话的两个字,一个讲学习的态度,一个讲学习的方法。孩子通过归纳和概括思维过程,找到“好”和“问”,明白了句子中的要点是关键词,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要点的理解。在第二则朱熹谈读书和第三则曾国藩谈读书的教学中,则要提醒学生,在段落中把握要点首先是找到中心句。引导学生读一段话要首先把握段落的要点,才能更快更准地读懂。有了这一则方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住第三则的要点为“三有”,即“有志”、“有识”、“有恒”。

(二)归类内容,整合同类信息

细心挖掘课后题,会发现有些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了一个很好的整合支架。如《忆读书》一课,围绕着课后习题1,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其实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信息整合的过程,以二、三两段(读《三国演义》)为例,分别找出时间、所读的内容、读后的感受,渗透了方法,再让学生去寻找其他时间段的类似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这样冰心读书经历这一条线也就十分清晰了。

(三)梳理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61c42975d46bc_html_b9fbb080104458cc.jpg61c42975d46bc_html_93004da2af615b41.gif 们依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和梳理,并且以此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以《忆读书》为例,抓住课后练习“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展开教学设计。

  1. 搭建符号支架,随文整理

我们初读课文时,发现课文中的信息比较分散,要想梳理读书经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经历中关键的几个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符号的圈画方式,这也是最常见的梳理信息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大多采用的是这种方法。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作者年龄或时间、书名,以及作者的评价感受等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互相学习:在圈画重点信息时,如何利用圈画的符号,做到既准确,又一目了然。比如,用相同的符号勾画同一类型的信息;重复的信息不再勾画;用符号勾画出重点的或存疑的内容。

3.搭建图表支架,归类整理

大多学生可能喜欢用画图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常用表格来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用图表理信息,直观简洁,一目了然,但需要对图表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在梳理信息时,如何才能设计出既合理又清晰明了的图表。如,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表格项目的分类。也可以把阅读的课文整理成思维导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继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依据课后题的指引,尝试梳理出关于“读书的经历”“读书的感悟”等信息。

表格式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感受、评价

七岁左右


《三国演义》

津津有味,好听极了,无限期待


《水浒传》

尤其欣赏,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生动


《荡寇志》


索然无味,没有人物个性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兴趣不大,感到厌烦

中年

《红楼梦》


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


1980年后

《西游记》

精彩

《封神榜》


繁琐

现代文艺作品

忙忙碌碌,无病呻吟;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61c42975d46bc_html_53690da3d3109752.png


三、引语用,理表达

依托课后题,掌握梳理信息的方法本身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去通过梳理的过程,培养把握课文内容要点的实践能力。语文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感能力,获取语用的经验。基于此,像《忆读书》在梳理作者读书经历的基础上,可以再朗朗上口地读一读作者那些读书感受的句子,用读来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爱,也多给学生“说说读书经历”的语言表达机会,课堂上可以互相分享读书的感受,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更加可以感受到忆读书,表面上是作者回忆怎么读书,事实上在回忆读书的乐趣。

课后习题虽位居幕后,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它就像统编教材的一扇扇窗户,透视着教材编写者别出心裁的用意,它和篇章页中的语文要素、配套作业本中的练习题、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语一起,发挥着强大的导学、导思功能,既可以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只要我们整体把握,精心梳理,智慧引领,定能“点燃”课后题的最大价值,让语文课堂不再迷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