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展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浅谈如何发展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毕一培

重庆市 云阳县师范附属小学 重庆云阳 404500


摘要皮亚杰认为,一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锻炼。

[关键词]动手 实践 核心素养 发展

我们知道数学有三大特点,其中最大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课不能只是听讲、思考以及演算就能学得好的。道理很简单,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一原理,营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经历、感悟、积累,把亲身体验再经过积极的反思,使感性认知逐步升华到理性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性过渡到抽象性。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也十分注重动手,主张手脑并用,反对劳心劳力分离,这充分说明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教具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学生克服困难、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标》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考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小学生难以长久保持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引导动手操作可激发兴趣。如:我在教学西师版 ““分数的意义时” ,考虑到单位“1”的 抽象性,同时过多讲解又 枯燥乏味, 于是,我以 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小组内把1个苹果,2个苹果 4苹果,10个苹果,分别平均分成2份,学生当时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很快就完成了我布置的分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每份的半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分别是1个苹果,2个苹果,4个苹果,10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师:每次分苹果时,各把多少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用什么来表示?每次得到的分数都是几分之几?为什么对应的苹果数量不一样?通过学生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及教师的引申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单位“1”,以及单位“1”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长可短的神奇,又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感受到分数知识的魅力。

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每人用硬纸片制作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写上自己的姓名,给学生说明,制作得好的作品老师要保存并推荐给下届学生,学生无不兴趣高涨,上体积这一课,当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推导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这一公式时,学生那种成就感和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动手操作,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

学习数学如同学习骑车游泳,若不亲力亲为,任凭看书,听别人讲解或看别人演示也是学不好的,动手操作是学生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的有效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先获取具体的形象和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达到深刻地理解知识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34-8怎么算?教学时让学生拿出34根小棒(3捆各10根,另外 4根散开的),独立尝试从里面拿出8根,学生自已发现从散开的4根中拿出8根是不够的,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拿法:①把3捆小棒全部打开为30根,与散开的4根加在以起是34根,再从34根中直接拿出8根,就剩下26根。②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出8根,剩2根,与剩下2捆加4根合起来是26根。③将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4根合起来为14根,从14根中拿出8根剩下6根,最后与2捆合起来是26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操作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向全班展示,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通过思维的碰撞,抽象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锻炼。如:西师版同步练习册有这样一道拓展训练:在长为16厘米,宽为9厘米的长方形中,有一个最大的半圆,求这个半圆的周长,作业批改后,我发现学生错误率极高,很多人列出这样的算式:3.14×9+9×2 ,分析错误原因:由于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缺乏亲身体验,只考虑到最大,认为只有把半圆的半径画成9厘米(跟宽相等)时才是最大,而16的一半8厘米比9厘米小,所以8厘米不能作半圆的半径,学生没有考虑到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讲评作业时,我引导学生用圆规和三角板画一个长为16厘米,宽为9厘米的长方形,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半圆,学生动手操作后很快发现自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我并没满足于学生错误的纠正,而是趁热打铁,布置了一个新任务,用你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究在长方形中怎样画一个最大的半圆,看你有什么发现,长宽数据自己设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一番动手测画等操作,总结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⑴当长的一半>宽,r=宽,画半圆时 ,长方形的长有剩余 ⑵当长的一半<宽,r=长的一半,画半圆时,长方形的宽有剩余,⑶当长的一半 =宽,r=宽或长的一半,画半圆时长和宽都没有剩余。这样通过多角度的,自由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思维也随之展开,创新的火花一点即燃。

四、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做到生活化。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把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教学“圆锥体积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去工地上,把建筑材料黄沙堆成一个近似的圆锥,用工具测出底面和高的相关数据,算出体积,根据黄沙密度估算出黄沙的重量,再与工人叔叔核对,看看差距有多大。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利息”后,让学生对我县常见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利率进行调查,根据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帮父母选择银行,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储蓄方案。通过课外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

结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学中多多动手操作实践、注重数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姓名:毕一培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重庆云阳 现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出生年月:1967.11 学历:大学专科 单位:重庆市云阳师范附属小学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