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审美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浅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审美培养

吴美仪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6

摘要: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幼儿教师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在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学科繁杂、覆盖面广泛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心理等几个学科门类,很多学生只把关注力放在理论学习而忽略审美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高职院校、审美素养、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针对于幼儿教学与管理开设的专业,以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幼儿教师为目标,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处于教育中最基础阶段,针对于幼儿健康发展与启蒙管理,对社会、家庭、学校都有着深刻影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开设学科有限、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教师教学中重形式等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的接受书本知识,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发散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们脱离课堂后进入到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大多数学生音乐判断能力下降,缺乏音乐鉴赏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培养遇到的难题

(一)在生源方面。学生在入校前没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总体来看音乐基础薄弱,更有些同学属于音乐零基础,连乐谱都识不全、没有音准和节奏概念,几乎是“音盲”,学生音乐素养层次不齐加大了课程教学、审美素养引导的难度。很多学生的学习观念仍停留在技能学习上,认为幼儿园教师只需具备唱歌、弹琴、跳舞的能力就足够,没有音乐审美上的认知。认为音乐审美不能为就业服务、太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安排上“偏科”情况较为严重,即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审美。技能型课程学习任务量较多比如钢琴、声乐等学习量较大导致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比较突出而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审美知识却相对匮乏、审美品味堪忧。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成学生兴趣培养,只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课程知识,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应用能力。

(三)在教师教学方面。很多专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缺乏系统又科学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严谨。比如:某些教师没有严格遵守视唱练耳训练与方法,简化打节拍的步骤尤其是遇到4拍子的视唱,不按照正确的4拍子节奏手势却为了降低难度去依照2拍子节奏手势去打。甚至对于学生演唱中的强弱、音准问题不去处理,教学方式只为了应付当下考试,这样严重削弱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和对音乐审美的认识。

二,新时期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审美培养的路径探究

随着大力开放二胎政策,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幼儿教师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一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活动,也要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幼教老师既要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也需要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让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去发现美、体验美,感知美和创造美, 达到开发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1. 优化课程设置。[1]重视音乐审美课程的地位,注重音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比如:开设音乐赏析课、和声课、曲式分析课、中西方音乐欣赏课、合唱指挥课等,使选修课更变为必修课加大重视力度,强化考试标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个人艺术品味。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复杂是音乐学科的综合而不等同于音乐专业,要区别于单一专业课程。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不脱离幼儿教育的范畴,要统筹规划、要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在一门课中能掌握更多学科的知识。课程改革中要加强顶层设计,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音乐形式,不同于音乐专业的难度,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要更加贴合当下幼儿教育现状,让学生不会感觉乏味与枯燥,从内心肯定音乐审美课程的作用与意义来得到满足感和获得感。

  2. 改善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善落后的教学模式。可以引用[2]声势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即将节奏、动作、朗诵、演奏与演唱聚集为一体,通过拍手、拍腿、捻指等不同力度的动作来表现当下歌曲的节奏与情感。再结合新媒体技术展示一些背景资料、音频、视频,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学习儿歌《小白船》,可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边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并在课件中附上乐谱,让学生对歌曲形成初步印象。通过声势教学法让学生边视唱边打节奏,给乐曲进行乐段轻柔缓急、力度强弱的划分,让学生在视唱中感受旋律的变化、感知音乐传递的美感,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歌词,了解乐曲的中心思想,重难点的地方做一些曲式分析确保学生能学会、学透注重学生审美体验。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的内核,以美学培育为目标。

  3. 在社会实践与校园活动中拓宽美育渠道。[3]审美的培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和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大三年级学生需要去幼儿园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注入美学思想,让教学与美育相结合帮助孩子们辨别真善美。比如:带领孩子欣赏美丽的图画,学会识别不同的色彩;孩子们在演唱儿歌的时候纠正节奏和音准的错误,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要给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类技能比赛、音乐课程设计类活动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引进陶冶情操、情趣高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昆曲进校园”、“黄河大合唱”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升音乐教育美育效果。

    1. 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作为培养新一批幼儿教师的教育阵地,必须让文化教育和美学教育互为支撑、相向而行。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只有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审美型人才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晓.贾素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89

    2. 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体系及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邵毅.高校音乐课程的美学意义与方法探索[J].文学少年,2019(03):1-2

    作者简介:吴美仪,1991年4月,女,汉族,江苏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乐 邮编21110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