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浅谈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教学策略

余忠勇

贵阳市南明区解放桥小学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需要一定的统计知识,根据统计数据学会处理数据,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统计的一些想法,通过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实各学段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案例,浅谈“统计”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增强统计意识、形成统计观念、建构数据分析的能力,完善统计知识的建构,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让统计知识扎根于学生心底。

关键词:统计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数据分析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量正在成倍地增长,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需要人们学会处理,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在这一个充斥着诸多诱惑的现实社会,为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这其中涉及的正是大量与统计、概率有关的数学知识[1]

作为教师,要合理运用好“统计与概率”中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学习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思考,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往往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低年段学生数的概念才开始形成,但对形的印象较为深刻,中年段学生数形方面有一定基础,语言表达和思维逐步发展,高年级语言表达较好,绘画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意识均有所增强。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参照教学要求确定统计教学在各年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两个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统计意识。

二、以情境问题为导向,体会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统计意识

现象的背后都有数据的支撑,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作用,理解数据是有信息、有生命的,感知统计能帮助我们做出决策,了解情况,进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一)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由于统计类问题的抽象性,学生只有经历具体问题情境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才能建立以数据表情达意的目的,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体会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初步形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意识。

(二)结合统计图表,利用数据帮助人们作出判断、解决问题,发展统计意识

1.让学生体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作出判断

【案例1】《条形统计图》:调查统计本班同时课外阅读时间,玩手机游戏时间等的情况。学生过这一具体的操作情境,学生感知到学习付出与成绩的好坏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同时感悟到分析生活现象及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需要有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支撑,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开展实践活动,收集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服务生活实际

数据的来源分两类,一是学生自主收集,一是通过资料获取。让学生参与到收集数据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数据所蕴藏的信息,为生活作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强化统计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收集班上学生视力情况,通过得出的数据反思影响视力下降的因素及今后生活的注意事项;学生自主收集班内学生阅读课外书和每天完成作业及时间的情况,反思影响自己学业成绩的因素……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既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又不断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逐步积累“统计”经验,提高统计应用能力

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学生只有经历操作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

(一)关注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利用“直观形象”培养数据整理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在思维和组织能力上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对需求的主动性较弱,其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低年级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激发学生认知需求,初步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数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但对直观事物比较深刻。图形(数据)分类是数据整理的基础,且教学的事物都是比较具体的、儿童熟知的,教学时紧紧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引导其有层次的观察、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理解,为后续的统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2]

(二)分类与象形统计图相结合,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伴随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利用分类与象形统计图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统计观念上的障碍,让学生逐步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用处和优越性,激发认知需求。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象形符号进行数据分类统计。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统计结果,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并提出数学问题,以产生统计需求,让学生主动建构数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的思想。在学习中学会多种整理数据的记录方法,并逐步过渡到用画“正”方法来整理数据,体会画“正”法整理数据的优势。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利用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通过“比较”感受统计的好处和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按“以一当一”、“以一当二”、“以一当多”的层次递进,逐步在体验中感受统计图的特点。

有了象形统计的基础,学生将其转化为条形统计图便水到渠成,为后续的学习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三)充分利用对比、反思,以直观需求促进统计知识结构化建构

统计知识包括单式和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利用几何直观的优势,教学时充分调用学生的观察、对比,让学生感受各种表、图的优、劣,在对比中获得经验,形成统计知识建构。

在教学统计图时,充分利用对比,有效地让学生进行需求选择,体会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与长处。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学生有效地建构了统计知识结构图,提升了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文本解读的适度性——以《老王》为例 骆文俊;《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07-01

[2]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研究所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