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与山歌剧唱腔艺术之特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客家山歌与山歌剧唱腔艺术之特性分析

曾翠芳

梅州市山歌剧团有限公司 广东梅州 514011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很多人文都有很长的发展史,其中来自民间的客家山歌在通过世代相传将《诗经》的表达风格传承至今,语言淳朴贴近客家人的生活,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山歌剧则是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创新而来,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也在戏曲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唱腔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本文将从客家山歌的背景以及山歌剧的演变流程着手,分析客家山歌和山歌剧唱腔的艺术特性。

关键词: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唱腔特性

前言:客家人虽属于汉族的分支但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而客家山歌则为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到目前为止仍具有独特中原地区客家特征的原因为其发源地在于民间,广为传唱的地区也处于民间,因此也扎根于民间。由于客家山歌的歌词以及情感表达较为大众化,所以人们对其的接受度非常高。山歌剧是从客家山歌中延伸出来的,在改编原生态的客家时借鉴并吸收了其他的表演方式,如采茶戏、提线木偶戏、汉剧等,但与传统戏曲不同山歌剧不需要画脸谱、没有专属的服饰以及表演程序。客家山歌剧的发展与时代改革不可分割,浓缩了客家地区从1950年往后的发展历史。

1客家山歌的背景

 客家人群多居住在山区,有自身独特的规矩,日常的生活中男女之间不得有亲密举止,因此在客家很少见到在村落中三两男女站在一起交谈,因此当走到山间工作时无人管束男女之间是否越界,精神随之得到解放,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从而自发唱歌。由于该在演唱该山歌时所使用的方言为客家话,因此后来被人们称为“客家山歌”。客家人唱歌多为宣泄内心情感,其会在山间工作感到劳累时通过唱歌适当进行放松,因此在客家山歌中对唱和多人唱和的作品较多;在客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由于山间缺乏娱乐设施,难免会有些寂寞,为了宣泄心中的寂寞唱歌自然就成了首选,这也是客家山歌在我国民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2从客家山歌到山歌剧的演变流程

客家山歌剧虽属于戏曲,但其却是从客家山歌中延伸而来,由于客家人分布在我国各地,因此客家山歌的种类也较多,这一特点正是客家山歌剧出现的基础[1]。在革命时期为改变群众的思想,了解革命的重要性,客家积极分子打破客家山歌的即兴演唱改为有目的的演唱,从而逐渐走向舞台,带领具有表演形式的山歌走向专业化。客家山歌剧彻底完成转变的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其在十年内发展出3000余个剧团,迅速在当时占据一席之地。直至1955年梅县创办了独属自己的文工团对客家山歌剧进行深刻研究,在连续表演《补鞋》、《巧相逢》后,客家山歌剧从此走向了正轨。

3客家山歌剧唱腔的艺术特点

3.1曲式与地方音调相结合

客家山歌剧具有独特的唱腔,其唱词是较为独特的一点。山歌剧巧妙地将地方方言与曲式进行结合,在客家话中音调有六声,除去平阳平二者外,还有上符、阴福、阳入以及去声六种声调,其歌词则基本遵循一句7字,一首内有4句歌词,一二四句为押韵点,在音乐韵律中虽含有古诗词的韵律,但在停顿方式中略有不同,一句歌词的停顿格式多为“2、2、2、1”,有时也会使用其他格式如在《送郎去过番》中的“烧烧、春汤、吞落肚”为“2、2、3”格式,在客家山歌剧中停顿方式较为稳定,会采取上下的曲式将四句歌词进行演唱,例如《十怨妹子十怨郎》、《山歌唱醉有情人》、《大家都来做个好人》等。

3.2客家山歌的音调特点

客家山歌的音调主要为宫调、羽调、徵调[2],其中宫调的主音下方有小三度与连续两个大二度,不少山歌剧都以宫音定位,期间在1-5之间跳跃式进行,主旋律的顶点在5,这种音调的框架结构所形成的歌曲大调色彩鲜明又较为浓厚,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促使宫调色彩有着独特的风格,与其他调式有着鲜明对比。

与宫调不同的是羽调色彩在主音上方的大二度与小三度反复进行,例如“612”和“635”,在客家山歌中组成羽调色彩旋律简单的方式为“612”,这种音调特征多出现在广东平远以及梅县等地,梅县山歌剧代表了粤北客家,其所运用较多的羽调色彩旋律为“6123”的排列音序,除此之外“3,#5,6,1,3,5”这种音序组成也是羽调色彩的山歌旋律,多出现在粤东地区。在主音上方的大二度和纯四度中重复进行的音调为徵调色彩的特征,例如“523”和“561”,在客家山歌中若使用的音调为徵,那么最高音以及低音的支撑点都为“5”典型的特点为“562”,如“5612”这种由四种音构成的旋律也是徵调色彩之一,在广东紫金的客家山歌多为运用徵调进行演唱。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时作曲家会选用不同的音调进行创造,有时只使用“26”两个音,但一般多会按照主题基调选择音调,从而减少相同的人物基调。

3.3客家山歌剧的节拍节奏特点

作曲者在创作客家山歌时常选用四分音符型进行创造,有时会单独使用2/4、3/4或4/4,有时也会将三种节奏型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乌乌赤赤还较甜》、《长潭行出公王陂》等。还有一些客家山歌则为散板,叙事效果较强,对内容的表达更加具体。

3.4客家山歌剧的唱腔特点

客家山歌剧的人物唱腔可称之为灵魂所在,作曲者运用了曲调联缀的形式加上板式变化并采用客家山歌成为演唱的音乐素材进行创编,因此其曲调较为缠绵旋律美妙悦耳。例如在演唱句尾润腔时多会采用装饰音,从而营造出浓郁的当地特色,在句尾使用上、下滑音、三连音以及波音时可将曲调延长,通过使用拖腔可在音乐节奏上适当放慢速度[3],同时加入客家个性化的语气词,例如“呦”、“哩”、“咯”、“哪”、“个”、“哦”等,营造悠扬缠绵的气氛。除此之外,客家山歌剧还将竹板歌、佛曲、民间小调、木偶腔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其自身的唱腔。

客家山歌剧在进行演唱时会根据作曲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后续剧情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唱腔体系,一般格式为长短句和大段唱腔又具有浓郁的客家人生活气息。在客家山歌剧中唱腔是灵活多变的,据相关资料显示梅州客家山歌剧的唱腔约有100种,但整体声音起伏不大,歌腔圆润饱满、音调高扬绵长、音域较窄为基本特征。

结束语:大部分山歌剧所表现的内容都在向人们展示鲜明的客家人物形象,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客家广大人群的思想与行动。对我们今后研究客家风土人情、不同时期的劳动历史、群众思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如此客家山歌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将优秀的客家山歌与山歌剧发扬光大,变成我们新一代的文化潮流。

参考文献:

[1]李春沐.梅州客家山歌剧的多元化发展路径[J].中国戏剧,2021(02):88-89.

[2]李琳.谈山歌剧表演的点滴体会[J].流行色,2020(05):77-78.

[3]郑远慧.客家山歌剧唱腔与音乐初探[J].岭南音乐,2017(0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