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核心思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5
/ 2

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核心思路分析

姜 庆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内在修养,继而塑造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但现在各普通高校并不重视音乐教学,音乐课程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普通高校的思政教育同样面临着困境,思政教育模式亟待创新。因此,我们应当考虑:将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从而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核心;思路分析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素质,继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思政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去主动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主动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契合点,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契合点,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起来。

1目前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困境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听觉艺术,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内在修养,继而塑造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但现在各普通高校并不重视音乐教学,音乐课程教学逐渐被边缘化(从北京大学到武汉大学、到陕西师范大学,从985高校到民办院校,各高校都将音乐列为大学生的选修课,音乐课时安排较少,音乐教学方式僵化,音乐教学质量欠佳[1])。


另一方面,近些年,思政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普通高校都在狠抓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教育,提倡将思政与各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修养和品德修养,这是当代教育理念改革的趋势。所以在当下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与思政融和是音乐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思政教育,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音乐教育,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思政素质教育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2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下面,我们将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来研究音乐教育与思政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思政教育中涉及的历史伟人,引导大学生学习近现代优秀的音乐作品

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必然涉及到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伟人。每一个人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是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都是音乐爱好者,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2]。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喜爱的近现代优秀音乐作品。这样,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之所以致力于创造理想社会,乃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内心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们去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留下的重要思想。

例如,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要告诉学生:马克思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提到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恩格斯研究过军事学,是商业奇才,恩格斯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非常喜欢小提琴,他也喜欢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恩格斯百听不厌。恩格斯还说过一段名言“要是你没有听过壮丽的《命运》,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毛泽东喜欢读书,喜欢游泳,喜欢打乒乓球,喜欢跳舞,喜欢听相声(马季曾经为毛泽东进行过专场相声表演),毛泽东也热爱音乐,毛泽东喜欢听《幸福歌》。周恩来不仅是人民总理,还是一位著名的导演。周恩来亲自指导了《东方红》,周恩来非常喜欢音乐、歌曲,他喜欢听《步步高》。《长征组歌》一共有十首歌曲,包括《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等。周恩来可以把这十首歌曲完整地唱出来。

学生们听完教师的讲述后,会感到有趣。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学生们谈一谈他们的感触、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启迪大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组织学生们欣赏恩格斯喜爱的《命运交响曲》;第二步,教师组织学生们欣赏毛泽东爱听的《幸福歌》;第三步,教师组织学生们欣赏的周恩来最爱唱的《过雪山草地》。第四步,教师要求学生们赏析这三部不同的音乐作品,寻找出三部音乐作品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五步,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归纳,再告诉学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都表现出人类对光明、对欢腾、对胜利的追求。这样,学生们会对历史伟人肃然起敬,继而深入思索历史伟人的理想追求,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二)深入挖掘当代优秀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音乐史研究表明:在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不仅要组织学生欣赏、学习当代优秀音乐作品,还要深入挖掘当代优秀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样,就可以用真实的音乐故事教育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继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

例如,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播放《第七交响曲》,教师要让学生们认真感受《第七交响曲》的热烈奔放。音乐作品播放完毕后,教师向学生们讲述《第七交响曲》背后的音乐故事: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陷入法西斯的围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活活饿死,但人们没有向敌人屈服,而是坚持看书、上班、上课、坚持着生活。列宁格勒市民的顽强不屈震撼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他为列宁格勒创作了《第七交响曲》。苏联红军出动军用飞机,将《第七交响曲》空送到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守军动员所有的红军乐手,利用交战间隙,演奏《第七交响曲》。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第七交响曲》也成为人类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当年演奏《第七交响曲》的所有红军乐手,以及所有聆听《第七交响曲》的列宁格勒市民,都没有活着看到胜利。

这个真实的音乐故事,可以极大地震撼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们讲述爱国主义的内涵,教导学生们要像列宁格勒市民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要象肖斯塔科维奇一样热爱祖国的山河。

3总结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素质教育均面临着困境。因此,我们应当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素质教育相互融合起来,创造新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素芳.论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评鉴,.2020(23):110-112+126.

[2]欧家玉.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J].农家参谋,.2020(16):173.

[3]朱勇.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之声,.2020(05):7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