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写:初中生培养思维的三个方面—一以《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思、辨、写:初中生培养思维的三个方面—一以《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为例

孙建梅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

  1.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文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篇驳论文,文章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法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思辨这一思维能力。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论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1. 案例过程

一思:理清观点

讨论 1:找到观点及论据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敌方和己方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并思考:敌方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论据分别是什么?

很快的,学生找到敌方观点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方观点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敌方的论据集中在课文的第一段。

讨论 2:理清反驳思路

课件展示:时事新闻作为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

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 30 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哀求国联无效后,1934 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8 月 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

从当时的背景资料看来,对方的论据无可辩驳。那么,鲁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请你从原文找到依据,

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齐读 3-5 段,并思考、讨论。

生 1:作者先指出中国人失掉的根本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接着又说中国人正在发展自欺力。这样,作者就指出对方论点中的错误。

生 2:我在预习时了解到,鲁迅借用对方的“自信力”造了两个词“他信力”“自欺力”。他所用的这种方法被人称为“仿词”。

生 3:我认为这种方法很有效。我想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对方的错误来反驳对方。这是鲁迅的天才之处。

师总结:同学们的预习很充分,所分析的思路也很清晰。鲁迅在反驳对方观点时抓住了一个词“自信力”。他指出对方失去的不是自信力而是“自欺力”,发展着的是“他信力”。这种仿词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反驳更有力度。其实,鲁迅还抓住了一个词“中国人”。

思考:失去自信力的到底是哪些中国人?

生 1(很快回答):是当时的反动政府及御用文人。他们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持悲观态度。

生 2:我想到了这学期所学的李商隐的《贾生》。汉文帝在宣室中半夜毕恭毕敬请教贾谊的,不是政治见解,而是鬼神之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千年过去了,统治者还是一样的愚昧又自大。

师:你能联系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老师为你的才情点赞!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你能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抓住对方的漏洞的吗?对方犯了哪些错误?

明确:

敌方所犯错误有二:一是偷换概念,以“他信力”和“自欺力”代替了“自信力”;二是以偏概全,以少数失掉自信力,把希望寄托在国联甚至虚无缥缈的神佛之上的反动政府来替代所有的中国人。

二辩:辨明态度

朗读 1:一方:辛辣嘲讽

品一品: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明确:“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追问:大家查看课下注释可以发现,斜体字标出的语句,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1:可能怕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只知道求神拜佛。

生 2:我想到了《故乡》中的闰土。闰土一味崇拜偶像,可他只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民。现在连国民政府都把希望寄托在佛祖保佑上了,可见国家前途命运的“虚妄之至”。

朗读 2:另一方:深情歌颂

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话怎么读才能更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 \ 中国的 \ 脊梁。

明确:这些句子要读出作者坚定、自信和昂扬的斗争精神。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者饱含深情,歌颂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赞扬他们顽强的意志,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为革命献出一份力量。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除了加点字要重读以强调歌颂对象之外,还可以加上一些手势,比如举起拳头来表示坚定的信念。

(生自读、齐读。)

教师总结: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作者一方面对敌方的错误论点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另一方面对那些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深情的歌颂。这正是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写:书写自信

写作训练 1

鲁迅在文中提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注意引用具体事例,以及说清楚他属于哪种人。

教师范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大禹;学生仿写选摘:

生 1:我们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民请命的谭嗣同;

生 2:我们有挺身而出、肩扛重担守护大明江山拼命硬干的于谦;

生 3:我们有只身前往西域、历经艰难险阻舍身求法的玄奘法师;

……

写作训练 2

敌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说:我们中国人,充满自信!请你搜集同学们上课发言提到的名人资料,试着

写一篇议论文:《做自信的中国人》。

  1. 案例反思

(一)相机点拨,适时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7-9 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时,需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在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时的点拨,带领学生向更深处思考问题的本质,进而养成他们审视、思考、追问问题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石。这种做法也符合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

(二)有感情的朗读,用辩证的思维思考

语文教学中,各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都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读,即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朗读指导,如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声音的延长、必要的手势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语境中,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把教

学重点放到了如何读出情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这样学生认知中的鲁迅就是一种鲜活的、情感丰富的形象,而不是冷冰冰的“革命斗士”。

(三)注重写作中的运用

在本单元单元提示中,编者指出:学生要学会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两个写作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孩子勾连所学知识,将课外阅读甚至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另一方面,这并非单纯的知识迁移,而是以“语文的方式”学语文,仿照例句进行写作,进而组织材料和观点,尝试写作议论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鲁迅的文章固然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有距离,但我们依旧可以从鲁迅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将之应用到自己的作文素材中,这正是鲁迅文章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