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隔声减震设计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商业建筑隔声减震设计要点分析

王文正 朱斌 姜童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隔震和减震设计对于建筑结构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减弱由于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伤害。地震是一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类型,因此就需要着重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各镇带和减震装置带的科学运用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地理环境和建筑物的自身走向,做好检测调整型分析,让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的效果更大的发挥出来。

关键词:商业建筑、隔声、减震、设计要点

引言: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建筑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相关设计者需对建筑减隔震设计关键点、相关基本原则及实际应用范围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对建筑减隔震设计体系进行持续完善。设计者应依据结构的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简图,同时建立减隔震的科学结构模型,并将其科学的运用到具体工程建设中,推动中国建筑发展水平可以赶上国家经济建设步伐,减少自然灾害对国家经济以及人民财产带来的损失。

1建筑减隔震设计的意义

通常而言,消能减震设计与隔震设计,就是使用消能减震与隔震装置,通过更改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以便将抵抗地震作用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伴随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建筑物的质量情况以及抗震性能,所以发展和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不但能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抗震建筑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帮助设计者持续提升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水平,同时帮助设计者持续提升建筑减隔震设计效率。设计者应引进先进的减隔震装置以及使用可靠的减隔震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发展和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不但对提升建筑物抗震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还能促使设计者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的洋为中用,推动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逐渐朝着新的发展发现前进。除此之外,发展和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还可以为结构设计者改进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提供有效的指导,降低建筑减隔震设计工程造价。如此一来,不但能大大改进建筑减隔震设计质量,不断推进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进程,而且还能为建筑减隔震设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终为提升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原理、技术

2.1地基隔震

对于建筑物的基础隔震而言,关键是用特殊的方式处理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而将地震时的震波进行消除,最终降低地震为建筑物带来的损害。传统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交替铺砂子与黏土,或直接设置砂子或黏土垫层。中国建筑历史中,曾有人将糯米当做原料,在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垫层,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近些年,一些相关部门在此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进展,并用沥青作为原料,研制出一类特殊性的材料,将其作为隔震层有良好的效果。

2.2基础隔震

此类隔震措施主要是以建筑物为基础和上部建筑间设置一个特殊装置,降低地震向上传递,据研究可知,最高能够降低地震向建筑物传递能力的⅔,然而,此类措施在高层建筑中不太适用,由于高层建筑设计这类装置将会对建筑结构自身自震周期进行延长,无法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损耗的密度。

2.3层间隔震

在旧房改建中主要会应用层间隔震法,施工相对简单,操作容易,相比于在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方式,层间隔震效果并非太显著,减震效果能达1/10~3/10,此法主要凭借的是设置在建筑结构层间的减震装置,进而对地震能量进行削弱或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的损害,且所设置的装置通常和基础隔震一样。

2.4悬挂隔震

对于悬挂隔震而言,主要是把建筑物的大部分或整个结构悬挂起来,即我们常说的悬挂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若有地震发生,地震能量也不会像悬挂起来的结构传递,进而可以成功降低地震损害。此类隔震方式在大型钢结构中较为常用,大型钢结构基本上应用的就是钢结构悬挂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隔震。通常大型钢结构会分成主、子框架,悬挂体系中,子架利用索链或吊杆在主框架上进行悬挂,若发生地震,主框架会在地壳运动下出现摇摆,然而,子与主框架间是可以活动的索链与吊杆,当地震能量到达这个位置时会有所削弱,最终也不能传递到子结构中而发生惯性力。

3减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运用

减震技术主要是了解建筑物结构在地震当中的反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减震分析,特别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也可以使用震感模拟的方式给建筑物进行施压,继而证明这种减震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结构的振动。

3.1结构性抗震的优势分析

结构性抗震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由于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变形影响,让非结构构件也能够在地震中不被振波所破坏,这样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能够减少建筑的成本和费用。若是从现代化建筑的视角上进行分析,非结构性建筑在整个建筑体系当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成本,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建筑来讲非常关键。使用结构性抗震的方法还能够减弱建筑物承受的地震能力,减少结构的生产成本,让结构构件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加精确。使用隔震和减震装置的方式可以在震后发生变形的物体进行复位,建筑维修也更加简单和便捷。对于某一类建筑物建筑中明还要有充分的安全系数研究,做好精密设备的加工,这样隔震和减震技术就非常关键。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在发生地震的过程中,隔震技术可以让建筑物承受的地震力度减弱,减弱对建筑结构构件的损害,更好的保护了结构的完整性。减震设计主要是将非线性以及大变形的方式放在房屋建筑构件当中,让设计和试验都集中在构建上承载更多的地震力度。地震发生的过程中,结构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结构分析方式也更加简单,因此使用减震技术也非常可靠。

3.2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建筑物设计以及建设活动当中使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内部的设备还有设施等等都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内部建筑物在地震发生以后不被破坏继续使用。当前的隔震减震技术运用要点是在高层建筑物的隔震设计方式上进行充分的考量,建筑物的土基础还有结构等等进行地震抗震结构受力的分析,使用高阻尼橡胶材料进行支座的开发研究,消能减震技术在减震效果上和隔震技术相对比比较弱,但是可以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重点在于消能减震结构的实际设计,每一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以及标准化的分析等等。例如,在某地的建筑物上使用了隔震减震设计,此种方式对于提升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隔震和消能减震的设计主要是非线性的,构建性能和优势更加突出,减弱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发生的变形,结构和方式都相对简单。

结束语: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以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建筑消能减震与隔震(减隔震设计技术)设计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所以伴随着建筑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进一步严格要求了建筑工程的量。发展及改进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确保建筑物的总体质量以及安全。除此之外,发展及改进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还能持续促进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因此,对中国建筑减隔震设计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忠海.论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6-17.

[2]何仁杰.建筑物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发展[J].中国建筑学报,2014(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