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王蕾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

引言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反击一些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维护人民安居乐业。在全社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对国家民族政策的学习,可以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能够成为带领本民族群众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头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群众怀有眷念之情,对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等比较了解,在传播国家的民族政策时,可以掌握合理的方式方法,容易取得本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如何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问题,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1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极易被“三股势力”引诱利用,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对象,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能够使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从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提升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2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把“现状”概括为三个内容:一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国家强烈认同;二是坚决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华民族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冷漠的态度,容易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表现偏激。a张宇峰等人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差异性比较明显,受家庭状况、民族交往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b就大学生整体状况而言,分析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太了解;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积极健康的态度,但对于民族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民族理论课程持无所谓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但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冷漠。c总体说来,已有的现状研究反映出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主体是积极健康的,支流、局部或细节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3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3.1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政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实质是对我们国家社会制度认同和拥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可以延展到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认同,可以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主动以公民身份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和其他建设之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反过来说,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则反过来会削弱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幸福水平,潜在地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意识。特别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失落感,更进一步会出现被剥夺心理,这些问题会刺激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强化和不良民族情绪的形成,进而可能削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意识。因此,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政治建设。具体到学校,要通过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一些“民生政策”,从奖助学金帮扶、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扶贫、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干部选拔培训等方面入手,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增强他们对国家政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在长期的认同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民族意识的培育和形成过程中,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文化形态,最容易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改变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文化交流是手段,文化融合是目的,文化交流交融促进族群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进而达到相互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为根本、更为直接的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认识,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要加强,而且还要在文化领域加强。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汇,在不断的碰撞之中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认同,铸牢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为根本、更为直接的认同。高校要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文化的共同特质、共同导向,建构起各民族群众都能够接受、都愿意拥护的精神家园。通过开展一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讲座、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展览等,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看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结语

高校要通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等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和民族进步结合在一起,通过党和国家的培养,成长为带来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成长为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统一的榜样领袖。高校还应大力推广双语教育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前置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融合互动、交流学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从而树立正确宗教观、国家观、民族观,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7).

[2]侯大鹏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张宇峰,方晨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9(3).



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1SZ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