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彝族学生汉语启蒙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1


浅谈彝族学生汉语启蒙教学

彭云凤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湾丘彝族乡中心校  四川 米易 617209

我在没有汉族杂居的一个彝族乡村小学执教多年,由于没有可以利用的汉语言环境,给汉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搞好彝族聚居地学生的汉语启蒙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探索总结出一套粗拙的方法,现将概括如下:

     一、启蒙拐杖——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彝族学生启蒙教育的法宝。这些学生入学前所接触的都是母语,对汉语很陌生,上课听不懂,课外不会用于交流。面对这样的学生仅用汉语授课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比如教“妈妈”这个词语时,学生弄不明白“妈妈”的含义。如果老师给他们说:“妈妈就是你的亲生母亲。”这时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什么是“亲生”,什么是“母亲”。这样授课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授课时先用汉语教读,再用母语辅助讲解,等学生弄明白意思后再用汉语讲课,这样学生就容易听懂教学内容。我通过双语互译打通语言障碍,收到了启蒙教学的显著成效。
    二、识字抓手——说文解字
      民区学生要识记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通过两种语言相互转化“解码”来实现,这就给学生增加了记忆量,为了减轻学生识记的负担,教每一个生字都要充分利用“六书”中的形声、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原理来剖析讲解。如此一法,学生既记得快,又记得牢。譬如学象形字“羊”时,利用造字原理进行剖析讲解,学生以后就能“见物现字”,“见字明义”。教动词时,老师还可以边讲解边比划,用具体动作来演绎词义,强化理解,加深印象。
三、 授课魔棒——巧用教具
     为了让学生循渐从双语教学向纯汉语教学过渡,应运用教具来替代母语转译。上课时使用教具,不仅能替代翻译,还能使枯燥、干涩、抽象的教学变得有趣、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乌鸦喝水》一课,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个空瓶子,几杯水、一个泡沫小球和一些石子。抽学生动手演示,老师从旁指导,鼓励学生尽量用汉语复述演示过程。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很轻松地领会了课文内容,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分析,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素养翅膀 ——诗词赋曲
    借助当地丰富的民歌民谣,把课本上的古诗词填在学生熟悉的曲调下来教唱(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轻松上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学生放学后在田间野岭随处传唱,遥相吟诵,彼此对答,巧妙地达到背诵诗词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述以上几点,编成顺口溜:彝汉双语齐下手 ,语言障碍如破竹。识字剖析明原理,举一反三事功倍。双语突变汉语通,教具牵线搭桥过。诗词谱上民歌曲,句句诗歌好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