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旭 张秀梅 赵婉秋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社区服务中心 101312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甄选2019年6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0例。常规组采用针刺结合正确体位摆放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评分和肿胀评分。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临床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使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下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

前言:在临床中,肩手综合征指的是患者手部位出现浮肿情况,以及导致患者肩部关节发生疼痛,这种情况致使患者的手功能使用受到限制[1]。由于患者的疼痛较为严重导致患者出现挛缩情况,致使患者的恢复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引发中风、心梗以及肩关节疾病,还可导致患者周围神经受到损伤,这种症状通常会引发患者一个肢体,以及多个肢体,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完全恢复[2]。本研究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探究其对患者疼痛和肿胀情况影响。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甄选2019年6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0例。实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56~81岁,平均年龄为(56.3±7.59)岁。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57~75岁,平均年龄为(56.3±7.59)岁。两组一般资料互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和正确体位摆法。①在针刺穴位前,应进行用具的准备,在针刺治疗前对相关用具进行无菌化消毒,并对患者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毫针大小为0.3mm×40mm实施针刺操作。对患者的患肢对侧运动区中取极泉内关和肩贞等穴位进行行针。使用提插泻方法对患者行针的穴位为尺泽和内关等穴位,在对患者施针时,将针感放置在手指上,得气后不进行留针处理。对患者患肢的对侧部位采用高频率捻针处理。②正确体位方法:患者应采用仰卧位的方式,在患者的肩胛骨处进行加垫处理,保持此部位前伸。患者的腕关节背屈处理。患者的手指应保持伸直姿态,并向外伸展。患者健康侧卧位,并在患者患肢侧进行垫枕处理。保持前伸处理,患者的掌心向健康一侧,以及肩胛骨处前伸。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运动疗法,医师协助患者实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以及上肢交叉侧摆。患者在进行训练时,应对患者的关节进行保护。②患者应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包含日常取物品等,防止患者关节发生变形,影响后续恢复。③对患者肩胛等部位进行诱发训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疼痛,以及肿胀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6170d7f550b8d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疗效率

常规组(n=30)

14(40.00)

9(30.00)

9(30.00)

21(70.00)

观察组(n=30)

17(56.67)

12(40.00)

1(3.33)

29(96.67)

X2

-

-

-

7.680

P

-

-

-

0.006

2.2两组患者相关评分对比

在疼痛和肿胀评分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情况对比6170d7f550b8d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s

小组

疼痛评分

肿胀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组(n=30)

6.23±2.96

3.88±1.22

1.77±1.57

0.89±0.86

实验组(n=30)

6.46±2.71

1.42±1.05

1.76±1.37

0.21±0.61

t值

0.314

8.371

0.026

3.532

P值

0.755

0.000

0.979

0.001


3讨论

中风多指患者发生脑部方面的缺血,以及发生出血性的损伤,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中称为脑卒中或者脑血管意外[3]。患者发生此种病症后,会导致患者的病死和伤残率较高,脑中风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肢体异常和面部感觉异常,突发言语不清等情况。发生上述情况,应及时联系医生,及时入院治疗。脑卒中会对患者的血管中的运动神经中枢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引发患者的局部关节出现疼痛反应。当患者的局部疼痛继续发展,就会导致患者受到进一步的刺激,从而引发局部水肿情况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提升患者患肢静脉血液回流,提升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对患者的软组织损伤进行预防,针刺治疗能够促进患者上肢的血液循环,增强患者伸展上肢的能力,降低血管周围的阻力[4]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临床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使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下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峥尧.红花化瘀汤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3):127-129.

  2. 王小寅,刘佳昕,文希,刘通,曾科学.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2):161-163.

  3. 苏梦, 闫岚, 刘琪,等. 特色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 43(02):194-198.

[4]潘江, 曹洋, 方闯, et al. 针灸并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 2020(2):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