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开拓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党的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开拓创新

杨霞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摘要:党的民族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得益于我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和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新疆作为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多发地、复杂地、长期地及尖锐地,党的民族理论通过在新疆的具体实践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在新时代的民族理论,同时通过反复的实践证明了我党在不同形势下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族理论;新疆;实践

党的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融合,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全面落实与正确实施是使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

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政治前提

习近平强调指出做好新疆民族工作,必须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做好新疆民族工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前提。做好新疆工作,必须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对民族干部科学的培养、选拔、任用、提拔是关系到新疆民族工作成败的关键。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1]基于新疆出现的新局面、新问题,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能力迫在眉睫,新疆急需建设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自身本领过硬的民族干部队伍。

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政策支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把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其确立为党的重要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邓小平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一环,提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进步,并明确地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做好民族工作, 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就是在凝聚力量,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正能量。[3]自治区党委从2014年3月开始从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访惠聚”工作,为进一步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打基础”,“建堡垒”。

三、完善民族法制建设——法制遵循

依法治国,在法治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与新疆实际相结合开展民族工作。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4]我党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目的是:“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5]2021年3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施行,是新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以及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部门法律,为新疆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制遵循。

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思想根基。达成了意识的共识既达到了思想的统一,统一思想是民族团结的催化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伟大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疆的各族人民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听以及亲身经历能够切实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带有鲜明中国烙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和建立中国人民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感和道路自信感的思想基础。

五、大力发展经济-------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要多解民生之忧,多办民生之事,多听民生之心,多惠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福,做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切身、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工作,让改革发展的胜利果实惠及全体人民。历史一再证明,发展和稳定相互离不开,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地要想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就必定要在发展中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6]立足于长治久安的发展远见是新疆稳定的重要基石,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开展好民族工作提供物质基础。近年来,新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社会稳定、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发展,在各级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下和各援疆省市的大力协助下,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理念。

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实践基础

2021年8月27-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疆开展民族工作的社会实践基础。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大美新疆的怀抱中,相互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在频繁的交往下为进一步的交流交融提供可能。近年来由于遭到境内外“三股势力”和“双泛”思想的毒害,让各民族间正常交往变得困难,心与心不能透明相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各民族相互交往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及交流交融的可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根据这一现象开展打击“三股势力”,抵制“双泛”思想渗透的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果。交流是交往更深层次的延伸,上升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情感的交流。自治区党委近年根据这一情况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为进一步交融提供情感基础。交融是交往交流在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达到共识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七、促进宗教和谐——“良药益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做好这项内容复杂、问题尖锐、矛盾突出的群众工作,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宗教和谐中的桥梁作用。促进宗教和谐,关键在于宗教人士对宗教的健康传承,信教群众正确的理解宗教教义。宗教和谐工作做的好不好关系到群众工作做的好不好,关系到新疆的民生工作做的好不好,也关系到民族工作做的好不好。促进宗教和谐是为更好开展民族工作开出的一剂“良方益药”。

党的民族理论在新疆的发展与实践,是党的民族理论不断丰富的成长史,是“中国特色”烙印不断加深的创新史,是新疆不断繁荣发展的辉煌史。新疆从“贫穷”到“富有”,从“荒芜人烟”到“瓜果飘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党的民族理论在新疆实践结出的胜利之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2] 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制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习近平出席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9-26.

[4] 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N].人民日报,2021-9-1.



1] 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18.

2] 参见《毛泽东著作宣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页.

3] 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N].中国民族报,2014-11-07.

4]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20-9-27.


5] 本书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