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单位制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感重塑研究—以白云区民航生活小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原单位制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感重塑研究 —以白云区民航生活小区为例

易品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快速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在社区发展方面则表现为大量高品质商品房社区的拔地而起。而城市中仍存在有单位制背景的社区,这类社区出现的阶段性老旧、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进而引发社区精神的淡化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提质,可以增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促进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本文试从现存原单位制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入手,以集体记忆和地方归属感为切入点,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地方感 社区公共空间

1 民航生活小区公共空间现状

1.1 单位制背景简介

计划经济时期,在全国“单位色彩”浓厚的背景下,广州也修建了大量的为解决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工厂职住平衡问题的单位制社区。这类社区广泛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但都靠近工作地点,且其规模大小直接由国家政府资金分配决定。

白云区民航生活小区便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配套建设的单位制社区。自机场军改民投入使用至2004年,白云国际机场一直位于白云区新市镇。伴随城市化进程,新市撤镇设区纳入城市管理,机场与城市发展产生矛盾才北迁至花都。因此,当时的民航生活小区也是选择就近布置在机场路、棠景街与岗贝路所围合的地块内周边医院、幼儿园、中小学等配套完善。

1.2 单位制社区到社区的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单位制社区失去了生存土壤,不得不走向瓦解[1]。单位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房屋产权归员工所有。商品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员工住房商品化,通过自有房屋交易,单位制社区逐步转变为社区。民航生活小区正因如此,社会构成开始出现多元化。

1.3 公共空间环境现状

1.3.1 停车空间

早期汽车普及率较低,社区建设尚未考虑大面积停车功能,只有少数90年代后期开发建设的住房设置了地下停车场,但车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目前大部分车辆采用路边停车的形式,占据了社区车行及人行通道。

1.3.2 公共活动空间

1)点状公共活动空间

点状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宅前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点空间。宅前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并非完全开放,一般情况下本栋楼的住户才会选择在该处停留。民航生活小区中部分居民楼前布置有此类公共活动空间,但私密性越高,使用率越低。

  1. 线状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中的线性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是街巷空间,用以满足居民互相交流和娱乐的需要,是居民社会交往的拓展和延伸。民航生活小区内道路宽度多为3-4米,空间尺度较为亲切。但由于人车混行,上下班高峰期穿行车流量较大,影响步行交通。另一方面,道路两旁虽有行道树遮阴,但缺少可以停留休憩的公共空间,在社区相对缓慢的生活氛围下,居民的活动却更加缺乏交流。

  1. 面状公共活动空间

面状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是社区中的空地、街角花园等。民航生活小区建设较早,没有规划鲜明的入口和中心广场,仅能利用建筑间隙以及相对开敞的空地作为承载集体公共活动的空间,即“中心花园”。

1.4 现状问题总结

民航生活小区自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市场化”之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总体特征及问题如下:(1)社区空间呈现内向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公共停车空间不足,占道现象较严重;(3)公共活动空间数量、质量、规模不能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4)新居民对于社区的参与度不高,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也不高。

2 基于居民地方感的社区公共空间问题分析

2.1 公共空间中地方感的缺失

2.1.1 老居民的地方感

扬∙盖尔曾指出,“有活动发生正是由于有活动发生”[2],意味着公共空间若具备了形成活动的条件,那么自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空间活动。而人在户外空间的活动分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3]。对于社区老居民而言,多年职住平衡背景下便捷的生活,下班之后邻里之间的密切交流就发生在社区公共空间当中。当工作地点变动,生活环境变化,日益增长的社区人口需要与公共空间不平衡时,老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意识逐渐淡化[4],失去了归属感和地方感,降低了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2.1.2 新居民的地方感

住房制度改革之后,部分新居民以买房或租房的形式进入社区,对公共空间使用频率较低,且与老居民在时间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差异,邻里之间缺乏交流,无法通过社区公共活动增进交流和互信[5],新居民难以产生对社区的集体感、融入感和地方感。

2.2 地方感塑造对社区的可能影响

2.2.1促进居民交流

居民地方感的构建既是居民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一个现有社区中新迁入居民会由于对新居住生活空间的不熟悉,对新的社区产生冷漠和恐惧的心理[6],一个充满地方感的空间,可以形成对所有居民都友好开放并促成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社交平台。社区中每一个人的参与以及对共享空间产生爱与信任,是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基础

[7],基于共同的地方感和共享的生活空间,建立居民之间的有效交流。

2.2.2延续和创造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强调场所空间实体之外的精神层面的内在体现[8],关注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构建公共空间不容忽视的。地方感的塑造有利于居民之间创造集体之间的共同记忆,促进新加入社区的群体与其他居民形成更紧密的文化认同[9]

3 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3.1 社区停车空间优化

梳理社区空间,利用空地,分邻里社区集中设置适量机械停车场,通过适当的分散和集中,缓解街道的通行压力。

3.2 营造适宜街道空间

社区的街道是居民散步休闲的主要场所。布置富有生气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使街道景观更舒适而富有人情味[10],为居民步行途中的短暂停留提供休憩的空间与设施,增加居民的停留时间,增进邻里交往,为构建居民之间的关系网络提供便利。

3.3 街角空间活化利用

将社区空地打造为社区参与性绿化空间[11],将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外化为共同参与社区绿化空间的改造当中,重新塑造社区精神和居民地方感。

3.4 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化”

社区内的桌椅、景观小品、艺术雕塑等设施都是社区文化与精神的表达,更换陈旧设施,注入具有吸引力和社区精神的公共设施,激发场所精神,塑造情境化的公共空间。

4 总结

美好城市的要素包含四点:私密感、邻里感、乡土感和繁荣感。同样这也是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与发展的目标[12]。社区物质空间的维护和非物质空间的塑造都离不开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创造丰富的社区文化,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地方,社区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在社区的设计和改造中地方感的塑造与维护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小梅.单位制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及改革研究——以湖南航天社区为例.[J].中南大学,2008.

  2. (丹麦)扬·盖尔(著).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

  4. 曾旭东,黄亚鹏.从名俗资源共享角度论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2):91.

  5. 塞萨·洛.城市公园反思:公共空间与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 简霞,韩西丽,李贵才等.城市社区户外共享空间促进交往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1.

  7. 杨昀.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1(2).

  8. 诺伯格·舒尔茨.20世纪70年代.

  9. 张良.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

  10. 朱健刚.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

  11. 顾萌.老社区的场所空间探究——以武汉汽车社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3(08).

  12. 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