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8
/ 2

深度融合 "民族文化专业思政 "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

梁燕敏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高校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需要将“民族文化专业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取得最佳的培养效果。本文首先对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人才培养优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培养思路以及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培养策略


截至现今,我国超过300所高校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高校为了提高环境设计人才的就业率,满足地方建设的发展要求,需要在人才培养阶段进行“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可以主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全方面即将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素养提高,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感,使得学生日后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族文化理念贯穿其中,将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作用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对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优势、思路、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优势

在民族文化专业思政深度融合的理念下对环境设计人才进行培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改变传统模式下过度关注专业设计能力,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培养的弊端。以人才培养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将民族文化专业思政融入其中,可以更好的满足地方对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的出现,突出环境设计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来提高我国环境设计的整体水平[1] 。除此之外,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中融入民族文化专业思政,也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渠道可以得到拓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民族文化专业思政与环境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树立学生的爱国理念,将我国的发展作为政治思想的代入点,转变以往学生盲目崇拜外国历史的现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优势,发展自身的爱国情怀,确保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既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发挥我国优良传统,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凸显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因此当前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中融入民族文化专业思政元素属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内应该充分的掌握环境人才的培养思路以及方法。

二、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思路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进行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需将我国传统优秀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设计观念,具体在民族文化专业思政深度融合背景下,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环境设计课程的相关改革。

(一)融合传统建筑文化

我国在古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理论,即人类在生产生活、经济建设阶段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不能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在开展环境设计阶段,应该在保障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除此之外,在环境设计时应该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当前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将以往建筑中的抽象性、夸张性、简化性元素进行提炼与加工,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讲授传统建筑特征[2] 。传统建筑中以汉族建筑为主,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包括宫殿、陵墓、佛塔、园林、王府等多种类型,其风格特色具有差异,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设计的优势,将文化意义凸显出来,如为了体现儒家思想,应该注意建筑的和谐性,这是由于儒家认为和谐是一种美学境界,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构图方式的平易、协调,科学进行选址,将整个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下确保建筑体系与大自然形成统一共同体。

(二)融入生态文化

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仅集中在满足人们的生存以及舒适度方面,同时还要注重低碳环保等理念,将其看作是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减少在环境设计阶段对生态的破坏性。如当前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植物开展合理绿化,以生态手段来开展建筑节能,将自然材料用于环境设计中。环境设计与生态文化并不矛盾,相反环境设计是生态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在生态文化理念下,本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人们在环境设计的规划布局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声音与脉搏。生态文化理念的融合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如在环境种植设计中,应该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注意适宜种植,与此同时,确保在环境中植物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除此之外,在种植环境设计中应该降低消耗、提高产出。另外,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建筑、地形等景观要素[3]

(三)融合地域文化

我国的地域文化通常是指具有特色且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民俗传统习惯、建筑特点等文化表现显现出来,其具有地域特色。地域文化需要漫长的时间才可以形成,且形成后较为稳定,不易改变。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当地的民族信仰民间建筑民俗风情等,在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后,可以对环境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在环境空间中,人们对地域文化有直接的接触。

(四)融合红色文化

我国的革命历程十分艰辛,整个历程当中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各地都留有许多红色遗址,红色文化作为历史革命的见证,包括革命活动的纪念场所、战争遗址、革命旧址等,在环境设计教学当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对红色文化进行提炼,将可以借鉴的设计元素容易入到环境设计中,向我国的红色文化致敬,树立人们的爱国情怀。

三、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高校内应该对现有的教学计划与方案进行调整,树立民族文化专业思政融合意识,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需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添民族学、社会学等知识。如桂林理工大学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增添桂林传统文化特色、城市风貌、少数民族文化等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层次感清晰、覆盖面广,在教学设计模块中,将民族文化作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确保环境设计与民族性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特色型的社会人才。

(二)转变课堂教学形式

环境设计教学具有模块化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理论讲解的方法进行模块化教学,先制定一个虚拟的题目,然后指导学生自行完成相关作业,但是在这一虚拟课题设置阶段,最终所涉及的课题不具有完善性,涉及到的环境场景信息不全面,学生自主完成度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结合模块化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准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对环境特色民族文化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专业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优势明显,所以当前需要明确融合思路以及教学策略,培养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专业性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褚海峰. 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17(21):106-107.

[2] 杨小晖. 民族文化生态语境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44-145.

[3] 黄洋. 转型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194-195.


本文为桂林理工大2021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民族文化基因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