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羧酸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羧酸为例

袁瑞雪

(武威职业学院 甘肃 武威 733000)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基础化学课程的“羧酸”一课作为教学案例,具体探究在学习目标、课程导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羧酸



课程思政,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1]。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做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其重点还是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有目的地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有机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2]。本文选取高职高专院校医药相关专业专业课基础化学第十四章第五节羧酸作为教学设计案例,具体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深度融合。

一、学习目标

根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基础化学课程标准和“羧酸”学习任务的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羧酸的结构;

2)学生掌握羧酸的命名方法;

3)学生掌握羧酸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应用羧酸的性质,会鉴别常用的含氧有机化合物;

2)学生通过学习羧酸,获取运用羧酸相关知识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学生通过学习羧酸背后的故事,了解化学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品质,培养科研精神。

二、课程导入设计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堂课上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课程导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课程引入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素材。优先选择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常识、社会热点问题等,从这些素材中挑选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教学素材,例如一个民间故事,一则新闻报道,一个生活现象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以“羧酸”课程为例,选取学生熟悉的一种调味品食醋,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课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醋是酸的,醋和我们的化学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羧酸。然后介绍醋的起源: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在酿酒过程中发现了美味的调味浆,命名为“醋”。中国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出现醋的文字记载,《齐民要术》中也详细记载着制醋酿醋的工艺和成就。本堂课在课程导入设计中,结合生活中的调味品醋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醋的起源,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羧酸

1.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是阐释羧酸的基本概念,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牢记羧酸的官能团羧基(-COOH);第二步是讲解羧酸的结构,羧酸的官能团羧基可看作是羰基和羟基组合而成,因此学习时可以将醛、酮、醇的结构进行类比[3];第三步是讲解羧酸的命名方法,羧酸的系统命名法与醛相似,教师在此处可以使用联想类比法。采用举例法讲解羧酸的俗名,例如,由于甲酸最早是从一种蚂蚁中得到的,故又称蚁酸;存在于食醋中的酸,因此而称为醋酸;从柳树树皮中分离出来的酸,称为水杨酸。

2.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

通过介绍柳树中的神药水杨酸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阿司匹林的神奇历程。将生活中不起眼的柳树树皮与美容护肤的祛痘神水——水杨酸联系起来,这样设计教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法将柳树皮中的水杨酸提取分离出来?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自然界中难以大量获取的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解决难题,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羧酸的性质

1.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是讲解羧酸的酸性,羧基中羟基氧的电子云由于p-共轭向羰基方向偏移,使羧基中的氢原子易在水溶液中解离形成氢离子,显酸性,与碱性物质易形成盐,羧酸盐用强无机酸又可以转化为原来的羧酸,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从动植物中提取含羧基的有效成分;第二步讲解羧酸中羟基的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被卤素、酰氧基、烷氧基、氨基取代生成对应的酰卤、酸酐、酯和酰胺[3];第三步介绍羧酸的脱羧反应,脱羧反应在生物体内的生化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3]

2.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

第一,教师通过羧酸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思考:将家里少量的食醋和食用碱混合在一起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将化学引入实际的生活中,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如水杨酸通过酯化反应制得阿司匹林,由此启发学生运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破解生产难题,培养学生探究务实的科研精神。

(三)常见羧酸——苯甲酸

1.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是介绍苯甲酸的来源与性质,因最初由安息香胶制得,故又称安息香酸[3];第二步是讲解苯甲酸及其钠盐具有杀菌、抑制细菌生成的作用,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第三步是介绍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

第一,通过食品配料表,让学生知道苯甲酸及其钠盐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第二,一方面通过讲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思想看待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反面教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导学生要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本课采用思维导图法总结教学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展示陈景润、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笔记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科研事业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四、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教学评价除了采用常规的闭卷考试评价方式之外,更侧重学习过程性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听课效果,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由专人记录,课后教师审核签字备档,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春雨润物,育人在心。笔者通过对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的探索,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潜移默化,育人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林贤明.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索[J].高等学刊,2021,7.

[2] 段戴平,曾会应.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大学化学,2021,36(3).

[3] 高琳.基础化学 [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87-291.

作者简介:

袁瑞雪,(1987年—),女,汉族,山东德州,武威职业学院,高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化学高等职业教育,基金项目:2020年武威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X2020-JWC-JG-Y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