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狸猫换太子》中“范中华”的人物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浅谈秦腔《狸猫换太子》中“范中华”的人物塑造

安拓

兰州戏曲剧院 730000

摘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秦腔又称乱弹、“梆子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流行于我国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秦腔的也称为秦国人的“文化标”,也是秦国人的“心灵史”。该本文诉讼了秦腔元素,以及《狸猫换太子》的人物塑造进行渗透的分析和了解秦腔文化来源。

关键词:秦腔;戏曲文化;人物塑造;演唱风格

一、秦腔戏曲风格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秦腔戏曲有着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更有很多戏曲爱好者对戏曲文化的追捧和热爱,这也是传承我国戏曲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1]。把握机遇,迎面而上,积极向上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戏曲文化艺术,应该是建立我们文化十分重要的方面,更是每一位戏剧人重要的历史责任。在秦腔戏曲多元化形式表演中,其具有豪放、粗狂等特点,对表演者具有超高的要求,做到以细腻和深刻的情感处理,形成独特的秦腔演唱风格,同时将秦腔的演唱技巧融入其中,并且加上演员对角色的情感流露,更能促使秦腔戏曲中人物塑造的效果,综合性地展现出秦腔戏曲的人物艺术特征。在秦腔戏曲演唱中,主要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唱腔,欢音来彰显出人物当时的高兴情绪,而苦音来是指出人物此时心中包含悲伤、凄凉的情感。同时,随着现代秦腔戏曲的改革创新和元素发展,逐渐形成了彩腔的演唱风格,通过运用假嗓的技巧来唱出八度高音,体现出秦腔人物激昂的特点,整体性的塑造了秦腔人物特点。除此之外,在秦腔戏曲的表演中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身段,将秦腔表演的技巧应用到人物塑造中,比如,以趟马、拉架子、瞪眼、甩头发等多种动作,来展现出人物的特征,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表演道具,例如秦腔里的法宝道具、量天尺等道具,更逼真的还原现场,来进一步突显出秦腔戏曲中的多元化人物特征,提升秦腔戏曲中人物塑造的特点,更好的促进秦腔戏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在秦腔的人物塑造中,男性为主要人物角色,然而女性在演唱过程中,角色的人物塑造缺乏一定的方式方法。所以,从秦腔的演唱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人物塑造的技巧,在不同的环境中真实地突显出人物角色的特征,才能彰显出秦腔的艺术特征。

二、秦腔里的狸猫换太子人物特性分析

《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本剧人物当时很好的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掺蕴在唱腔里面,很好的唱出音节随着人物的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怎能不动听?秦腔的演唱还可以通过扯开嗓子唱腔去完成,这种唱法表现出人物的豪迈,和粗矿的特点。剧中范中华人物塑造个性鲜明,表演分寸表现的很到位,剧情也非常的紧凑,把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和人物的情绪活灵活现的展现出给观众,也是演员的真实情感流露。更纯熟的唱法来赋予唱腔的血肉精神,始终把“情感”放在演唱技巧中重要的位置 。其次,在表演中将喜、怒、忧、悲、惊等一系列人物内心的情感发挥一一呈现给观众。所以全程人物形象给予观众的美感,是演员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当今秦腔表演的事业中,秦腔的呈现较为缓慢,但我们要仍然坚持自身的爱好,坚韧不懈地让秦腔事业传承下去走向辉煌,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上的描述出不同的人物特征,整体性地塑造秦腔的人物特点,彰显出我们戏曲秦腔的艺术特性。

三、戏曲中的“范中华”人物分析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剧种呈现多元素种类繁多也有趣,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载歌载舞,有唱有跳,有文有武。戏曲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后辈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并且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戏曲的形成也是通过一次次发展融合众多表演才艺精华的精髓。根据本文的主题在上一节讲过《狸猫换太子》原本故事,故事中展现出曲折,悬念设置扣人心弦,情节编排入情入理,令观众欲罢不能,特别是在秦腔中灌注了时代气息[2]。演员塑造的人物自然生动,感情真实流露,与原著贴合。剧里寇珠感恩报主、单纯顺从到不惜受刑牺牲自己,陈琳的正直敏锐、坚韧谋略,而李妃的不幸遭遇,都真切动人。在湖北花鼓戏的《狸猫换太子》-剧中,范仲华人物角色尤为突出,作为一个丑角扮演者,不能在台上表演出油腔滑调的感觉,更不能哗众取宠,只有踏踏实实地从剧本中、生活中找到人物角色的“魂”,合理地运用传统艺术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才能使剧中人丰满、好看,使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起来。剧中“范中华”的出现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在故事整体情节上面是必不可少是角色。剧中提到“幸遇范中华将我收留,他与我认母子十分孝敬。胜似那亲骨肉相隔九重天”通过歌词了解到“范中华”在历史背景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那么在戏曲中演员的情感表现也尤为重要。从人物动作到戏曲的演唱风格来突显出角色的本身特点,同时融入秦腔独特演唱技巧,并附加上演员自身的真实情感,更进一步的促进秦腔戏曲中所塑造的人物效果,综合性地呈现出戏曲艺术是精华。

结束语:

以上所述,讲述秦腔戏曲作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演唱的风格,在表演人物塑造的过程中,结合故事情节人物所处的环境,从根本上把握人物塑造的方法和表演技巧,多元化的突出秦腔人物特点,加快我国戏曲的发展和改革[3]。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互联网大力对秦腔戏曲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群了解戏曲推动我们传统文化的改革,秦腔戏曲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民族是精神之源,祝愿戏曲艺术在我们不断传承下发扬光大。

责编:熊曙光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参考文献:

[1]谢江灿. 论《秦腔》中"疯子"形象的塑造及其意蕴[J]. 安康学院学报, 2019, 031(006):28-32.

[2]常媛. 浅谈秦腔艺术中旦角的表演[J]. 新丝路, 2020, 000(002):P.236-236.

[3]梁玉. 用真情塑造戏曲不同人物[J]. 戏剧之家, 2019, No.330(30):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