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术教师被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浅议美术教师被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袁珊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511400

摘要: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分支,在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应势建构的现代教学活动中,在五育并举、“审美先行”的素质教育语境下,美术教育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教育必先重师资。笔者针对目前美术教师仍“被边缘化”的“尬局”,从四个方面给出建议,旨在希望能为美术教师群体扭转局势、走出困境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美术教师 边缘化 策略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分支,在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应势建构的现代教学活动中,人文性的美术课程业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掌握纯粹技能技巧的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文化品质、道德修养的提高,乃至未来生活方式的升级优化等。

然而作为美术老师,笔者和同行交流时,常常有感于他们现在仍身处“困境”: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印象:认为上美术课就是教学生图图画画,而美术教师的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更是可有可无。并且,在现有的考试制度大背景下,大多数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任务繁杂、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加上有些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后天未补,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或是重技术轻理论,重美术技巧轻课堂管理……使得美术科目成为学校被“边缘化”的“小三科”、“副科”,进而美术教师外显形态不断地被弱化,不得不蜕变为势单力薄的“边缘人”。

难道只能眼见“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辞长作边缘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如何扭转局势、走出困境,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与体悟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认清发展形势,找准职业定位。由于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一些美术教师比较重视学科本体的技能学习,而轻视美术教育类课程的研究。他们更倾向于走职业艺术家之路。对于美术教学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逐渐丧失了作为美术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优势。所以,作为以美术角度切入的一名教育者,一定先要理性分析和研究社会发展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师的要求,摒弃“傲慢与偏见”回归教育现场,将“美术”作为一种手段,将“教育”作为一种本质追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脚踏实地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第二,找到比较优势,有为才有位。塞内加认为,“你如何看待自己这比他人如何看待你更重要。”对于作为专业人员的美术教师而言,如何认定本专业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师最好先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个性、能力、优缺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后,然后从“我想干什么”转换到“我能干什么的”的状态,立足于学校实际,整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实际生活中,很多美术教师几乎都是只站在自己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孤立地寻求解决方法,将自己与学校看成是没有交集并行的两条平行线,因而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学校发展的沃土中,依托组织的力量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

第三,提升综合能力,打造教学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呈几何级的极速增长,美术教师指望仅在学生时代习得的能力而一劳永逸式地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已然举步维艰,迎接挑战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使自己具有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触类旁通、灵活应变,从而矢志不渝地找寻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口。美术教师不妨参考边缘效应原则——通过自主学习、培训、进修等方式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自身比较薄弱的边缘地带,如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这样能突破比较单一的同质知识系统,向异质知识系统延伸,从而达到丰富专业知识,使多元知识结构协同发展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坚持反思性教学(作案例研究、写反思日记)增强教科研能力。美术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内的兴趣班、美术社团,校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延伸课堂教学,进一步强化教学特色:或对当地未开发的文化领域作为一种美术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整合成具有个性色彩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总之,找准一个“支点”,扎扎实实地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主张和值得他人借鉴的教育教学特色的,美术老师定会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第四,更新固有观念,优化行政管理。特别是学校管理层要解放思想,重新认知美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尊重美术教师的专业地位,站在有利于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在学校建立起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并行的专业权力。管理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应只注重升学率、考试成绩、比赛获奖、教科研任务等硬性指标,要从美术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施行可持续发展的人事安排和管理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还需要完善评价机制,积极为美术教师进行平台和制度建设。例如美育场室的建设、师资的保证等。目前由于美术教师在各个中小学数量不多,一些学校管理层忽视了对美术教师的有效引领,使得美术教师无奈地被置于“孤掌难鸣”的边缘境地,所以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关注,充分考虑其专业特性,鼓励美术教师突破学校的范围寻求专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便利和保障。



参考书目:

1、冉玉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情意体现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100-101.

2、郝亚丽.生态学视角下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6):22

3、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昊智.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组织支持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1.2009.

5、于开莲.发展性评价与相关评价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6.

6、管小娟.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44.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