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2

《红字》中海斯特 ·白兰的形象分析

张永兰 王淑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其小说《红字》而闻名。《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追求真爱,渴望幸福,这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被清教社会无情地压制。她乐观积极地生活着,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激情,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的价值,强烈地反抗着清教社会。论文结合文本分析了海丝特·白兰性格中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探讨了海丝特·白兰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当代处于迷茫状态、不敢面对生活困境的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红字》;海斯特·白兰;形象分析;启示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其发表于1850年。该小说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主要讲述了在北美殖民时期,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婚外恋情而酿造悲剧的故事。

一、海丝特·白兰形象分析

1. 海丝特·白兰的积极性格分析

(1)勇敢和坚强

《红字》中的婚姻是悲剧的根源。在父母的安排下,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家境富裕、学识渊博的老学究齐灵渥斯。年轻的海丝特·白兰对爱情充满了渴望,这让她勇敢地选择背叛,毫不犹豫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她与丁梅斯代尔牧师秘密交往,这是当时的宗教信条、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面对严酷的现实,她挑战了男权社会的道德体系,但个人挑战社会的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她遭受了难以忍受的屈辱,现实的冷酷让她毅然从逃避走向了直面。

红字不仅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屈辱和痛苦,更是她敢于抗争的精神动力,意义深远。海丝特的另一个精神支柱是女儿——珠儿,这是他们真爱的结晶,给了她战胜一切蔑视的勇气。为了证明孩子不是“邪恶的结晶”,她用匠心为女儿设计了抢眼的衣服。她用自己的双手,把女儿变成了前所未有的耀眼火焰。“于是,珠儿就像红字一样,成了海丝特反抗世俗观念的原动力和象征”。

(2)独立和慷慨

海丝特精湛的针线活不仅让她经济独立,还让她重拾自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骄傲。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她的针线活出现在“总督布满皱纹的衣领、士兵的丝带和牧师的领结”上。在获得经济保障后,海丝特并不满足,她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刺绣不仅是养活女儿的手段,也是她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精神寄托。

在炼狱般的七年生活中,海丝特沉默寡言,衣着朴素。她用帽子遮住美丽的长发,不再向周围的人展示她的美丽。她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单纯友善的年轻女子,一个忍辱负重生活,给镇上人民带来美好感情的女子。当人们因为她的能力而向她致敬时,她没有回应,用沉默来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是他骄傲性格的表现。在别人眼里,海丝特的辛苦是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但实际上她并不是在赎罪,而是在默默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用行动磨炼自己的灵魂,展现出这个“罪人”的善良本性。

2. 海丝特·白兰的消极性格分析

(1)向宗教屈服

“母性的温柔平息了她心中许多躁动的元素”。男权社会用一个红色的烙印震撼了她,禁止她反抗,这当然有道德舆论的力量,但还有另一种神秘的力量,那就是她的女儿珠儿。她是原罪的结晶,是时不时提醒和惩罚海丝特的管教力量。在森林场景中,珍珠本在溪边玩耍,天真烂漫,像天使一样美丽。但是,当海丝特摘下红字,披上长发时,珠儿立刻变得惊恐起来,不认识母亲,然后在珠儿认出母亲之前,把红字戴在胸前。海丝特的独白说:“珠儿让我活了下来,她让我受到了惩罚。她是红字!是她把所有罪恶的惩罚加了一百倍。”

(2)向世俗社会妥协

海丝特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却无法彻底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和禁锢,导致她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妥协。她知道自己对丁梅斯代尔的爱“有其神圣性”,但她仍然认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宗教戒律,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她胸前戴着的“A”字清楚地告诉她,如果她有罪,那么她身边的那些人,不管他们的身体或地位如何,也都有罪。但她总是“试图说服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她自己更有罪”。

宗教思想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她试图打破它的禁锢,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所以,她日复一日地被虐待和折磨,没有抱怨,试图说服自己这最终会净化她的灵魂。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渴望幸福婚姻,又受到强烈宗教思想影响的女人在挣扎。她时而为战斗呐喊,时而为绝望呐喊,在生命的海洋中作无奈的沉浮。既然无法摆脱愧疚,坚信上帝的存在,她更害怕上帝对她的惩罚,尤其害怕这种惩罚会落在她唯一的宝藏——珠儿身上。虽然她隐约意识到女性解放的根源,但她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不幸是自己的特质造成的。虽然她不完全信仰宗教,甚至对一些宗教法规持否定态度,但她希望女儿能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海斯特相信只要珠儿严格按照清教徒的法律行事,她就能避免自己的命运。一方面,珍珠是生活中的慰藉,作为母亲的热情全部发泄在教育孩子上,削弱了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出于对珍珠的爱,她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孩子。是母爱大大削弱了她的叛逆精神。

二、海丝特·白兰性格成因分析

1. 海丝特性格的外因

海丝特的悲剧在于她对人性的追求与清教社会的冲突。霍桑指出,人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它与社会的冲突。海丝特的悲惨命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是典型的。当时的殖民者一方面修建监狱,制定一系列残酷的法律,残酷镇压异己分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用宗教教义、道德标准、习俗、舆论等来束缚那些试图违反其神圣秩序的人。像海丝特这样敢于触犯加尔文主义“条条框框”的女人,必然会受到殖民统治者的迫害和社会的歧视。

  1. 海丝特性格的内在原因

海丝特是一个为真爱而战的勇敢斗士,敢于打破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枷锁。然而,当她只能长期独自战斗,仍然与社会隔绝时,她再也受不了了。她渴望回归社会主流,只能投降妥协。起初,海丝特打破枷锁,认为真爱是神圣的,背叛婚姻追求爱情是对的,但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她被所有人鄙视和嘲笑,完全被社会孤立,没有人分担她的痛苦。在隐居的岁月里,海丝特隐藏了自己的阴柔之美,让自己看起来平庸,这其实是她渴望融入社会的一种表现,因为她的美丽总是让人想起她的罪行。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海丝特渴望回归社会,这促使海丝特屈服。在为某种社会习俗或意识形态而战时,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声音远远不够,因为几乎没有人能承受被社会边缘化的代价。

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海丝特,对中国女性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海丝特充满了叛逆精神。即使外界对她施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侮辱,她仍然在自力更生和自力更生中挣扎,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的幸福。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步和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女性争取公平正义,让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找到适合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合理立足点。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 范新民.《红字》中字母A的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阐释[J].北京: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 2016(06):46-49.

(3)郭爱平.霍桑《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J].鄂州:鄂州大学学报, 2020(02):63-64.

指导老师:王淑,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为论文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