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主动参与 ,探究学习

余秀甘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坑园小学 362200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探充,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 《可能性》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有6个不同颜色的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模到哪种颜色的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换一个,同时请学生们一猜他摸到的是哪种颜色的球?)

生1:他摸到的是红色的。

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模到黄色的。也可能摸到蓝色的。

生3:我看他说不定模到的是红的或黄的成蓝的。(学生猜后, 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哪种颜色球吗?

生1:不能,6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红色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1:多放几个红色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红色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模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红色的,就有可能摸到别的颜色球,如果全部是红色,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红色。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裤、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充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提供学习空间

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充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卡片(小猪佩奇、机器猫、孙悟空、哪吒…),玩具(机器人、汽车、坦克、玩具枪…),水果(香蕉、桔子、梨子、苹果……)]。

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有的说:“吃的放一堆,玩的放一堆。”等等。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人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我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汇报完后,我又问:“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求的,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