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美育思想研究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国内外美育思想研究对比

王歆筠

淄博职业学院 255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既包含其自我本质的教育功能,也关联着德、智、体、劳等方面并作为一种精神内驱力推动其他几育的发展。本文简单梳理了国内外美育于古今代的不断更新与融合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美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国外美育研究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就在《大希庇阿斯》一书中,凭借其老师苏格拉底与诡辩学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大希庇阿斯》可以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对“美”展开讨论的著作,柏拉图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也是西方最早有体系的提出美育思想的教育家,对西方的美学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伴随着“机器时代”的降临,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式。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哲学、伦理学等近代学科逐步系统形成发展时期,继承了莱伯尼茨和沃尔夫的“感性认识”,并受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影响,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对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做出了区分,这是第一次出现“美学”的独立概念,美学学科由此诞生。“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专著也引领了众多美学家与思想家对美学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述的思潮,对西方美学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鲍姆嘉通明确提出“美学”学科之后,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和欧洲工业化逐渐完善的时代背景,著名作家、哲学家席勒综合古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的异同开展了关于人的本性人格的研究,并在《论人们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采用书信体的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这是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出现“美育”的概念,从此审美教育开始为社会所重视。

国内美育研究

我国真正开始对美育的研究其实起步较晚,但审美教育的思想是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根据《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燮,命女典乐,教胄子’”(舜帝命燮以音乐教育帝嫡长子),早在上古时期,美育的思想就已初见端倪。

到了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其弟子编撰的体现其伦理思想、教育原则的《论语》一书中可见一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足以看出孔子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对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孔子也是中国第一位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教育家。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在《荀子·乐论》中提出:“故乐者……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音乐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在进一步肯定美育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通过音乐可以得到提升,小人通过音乐满足欲望),以辩证的角度指出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需要进一步约束引导,从更全面的角度论述了审美教育思想。

时至近代,由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涌入与兴起,著名学者王国维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虽然沿用了西方的美育称谓,但重新进行了定义,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并在多部著作中进行了系统论述。王国维在1904年的《教育世界》上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写到“…皆以美育为德育之助”(都是以美育促进德育)、“ 今转而观我孔子之学说…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现在我看孔子的学说…就开始在美育,最后结束在美育),可以得知王国维是以一定批判的态度去评价古代美育思想的,他认为古代普遍对美育的理解片面且目的单一,并没有全面的看待美育之教育于社会与人的特殊性。后王国维于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论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即身体能力与精神能力都调和发达的人物,而为了实现精神方面三部(知力、情感及意志)的真善美理想,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文中指出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必要…”、“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比起传统美育思想中只将美育放在辅助位置,当做德育、智育的手段,王国维肯定了美育本身对人“情育”的价值,将美育与德育、智育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上,为近代美学文化研究做出了珍贵的贡献。

在美育地位得到肯定的基础上,近代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在辛亥革命背景下结合自身的海外经历,于1912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文中写到“…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不能不使用美感的教育。五者都是当今教育不可以偏颇废弃的),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并进行了论述,认为美感教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桥梁,这也是美育第一次被列入国民教育方针进行论述。随着革命的进行,在人心大幅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宗教迷信的思想浪潮随之而来。为了清洗国民精神,1917年蔡元培发表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演说,并在之后的多篇文章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如《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中明确写道“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专尚陶养感情的方法,不如舍弃宗教用纯粹的美育来代替)。蔡元培认为纯粹的美育可以陶养国民的感情,让国民拥有高尚纯洁的习惯,净化国民的精神思想,阐述了美育教育的进步性。此外,蔡元培还进行了广泛的美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

结语

关于美育的探讨与研究从未停止,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美育的概念与功能也在不断翻新。但不论对外的表象如何变化,只有立足于美育的内在价值本身,才能把握住美育的精神思想脉络,为当今的美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