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思想艺术——以毛泽东长征诗词为主要研究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3

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思想艺术——以毛泽东长征诗词为主要研究视角

鄢为顺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   安徽  怀远   233400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词是英雄红军万里长征的的真实写照。学习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有助于对伟人毛泽东性情、魅力、风范、精神以及毛泽东思想和红军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长征;毛泽东诗词;长征精神

一、概述

毛泽东“爱读诗,能背诵四百首古诗,常抄写诗,晚年又练字又写诗,他到老喜欢唐诗中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喜欢他们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己写诗词也富这种精神,可说是气势磅礴而又精美。”[1]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极端艰难困苦历史阶段的不朽史实。学习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有助于人们对人民领袖毛泽东性情、魅力、风范、精神的领悟,有助于对红军长征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岁月显示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顽强生命力。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围剿”,使中国革命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红军被迫实行战略上的大转移——长征。毛泽东写于1934年夏天的《清平乐·会昌》反映了作者突出重围、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心。词中“东方欲晓”借喻的是黑暗即将逝去,曙光就在前方。作者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必胜的希望。

二、毛泽东的长征史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战争没有使毛泽东失去浪漫。在枪林弹雨的硝烟中,在敌情瞬息万变的判断中,诗人毛泽东仍然不忘构思诗章。”[2]长征中毛泽东留下了八首诗:《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到达延安后又以一首词——《沁园春·雪》,而名冠天下,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潮,而“今迈步从头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十六字令·三首》写于1934年至1935年长征途中。该词重点写了山的险峻、山的气势、山的宏大。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词都是描写英雄的红军战士长征途中所攀越的群山形势的险峻。“山”是毛泽东诗词中重要的元素,毛泽东一生所写诗词数量不多,但写“山”的诗竟然有十余篇之多。毛泽东钟情于山有其重要的革命情怀。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发祥地,而长征中的高山大川更是英雄红军的训练场,是红军将士英勇无比、坚强不屈的象征。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毛泽东“仁者乐山”、大智大勇的豪情壮志。

1935年2月,毛泽东在二渡赤水、第二次重取遵义北面的娄山关后写下了他的得意之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该词反映出遵义会议后英雄红军的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英姿。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具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5]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革命前程顿时露出胜利的曙光。

娄山关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英雄的红军将士。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继续长征,通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向北谋求发展的空间。

8个月后,在红一方面军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在10月连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给彭德怀同志》等八首和长征有关的诗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有正式记载以来第一首律诗。简洁的56个字,高度概括出了红军长征的英雄气概和战斗历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该诗就是红军将士越过岷山之后,即将到达陕北之时撰写的。诗中,毛泽东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撰写了《七律·长征》之后,作者诗兴未尽,创作欲望难以抑制。悲壮高耸的岷山再次浮现在诗人眼前,作者很快捕捉到灵感并构制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杰作《念奴娇·昆仑》。该词是毛泽东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出的重要作品。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遣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诗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泽东虽身在陕北一隅,却高瞻远瞩、放眼全球,渴望拥有对整个世界的发言权。当时尚未得到修整补养的两万红军处境严峻:南面有杨虎城的西北军,西北有马步芳的骑兵,革命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尽管如此,大智大勇的毛泽东却有着对全人类的使命感,有着改天换地、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不久北上红军——“陕甘支队”顺利越过六盘山主峰。六盘山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胜利在望,这首词就是这一历史时刻的点晴之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山下旌旗在望的红旗,越过汀江的红旗,随着毛泽东在南方打了7年游击的红旗,随他长征的红旗,不但没倒下,反而招展在六盘山上。“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毛泽东这首词将革命的决心与对革命的展望紧密结合,意境高远,称为激励共产党人和英雄红军的典范作品。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兴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红军翻越六盘山之后,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根据地“边境”重镇吴起镇。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踪而来。毛泽东说:“我们后面的敌人是条讨厌的‘尾巴’,斩断这条‘尾巴’,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2]他与彭德怀商议部署,由彭德怀亲自指挥,一举将敌骑兵歼灭。战后,毛泽东写了一首六言诗赞颂彭德怀同志。即《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接到此诗后,彭德怀把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雄红军’,将原诗退还毛主席了。这是长征途中,毛泽东唯一一首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诗篇。诗中再现了经过长征初到陕北的英雄红军及其指战员之一的彭德怀同志骁勇善战的威武英姿,诗中充溢着诗人毛泽东的赞誉之情。

长征胜利后,刚到延安立足未稳的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于1936年2月17日,由毛泽东、朱德、刘志丹率领的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震惊国内外的《沁园春·雪》就写于东征开拔之际的黄河渡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创作的巅峰,被柳亚子誉为“千古绝唱”。它写于历史的重要关头,同样又发表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也就是重庆谈判。崇高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宏伟篇章——《沁园春·雪》伴随时代健壮的脚步,以其巨大、庄严、雄伟的合奏,迅速传遍全中国,激发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革命斗志、必然胜利的决心,并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征胜利至今已经过去80多年了。80多年来,长征中红军战士的动人故事,红军战士的高尚精神品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风流人物”。毛泽东诗词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更是影响了中国现代诗词的健康而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43.

[2]良石、卢白欣.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M].延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68.

[3]毛泽东诗词的人格魅力[J]. 王使璋.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4(21)

[4]浅谈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J]. 程兵. 中华诗词. 2017(03)

[5]诗中的志向与理想[J]. 王思洋. 新青年(珍情). 2017(09)

[6]读毛泽东诗词(外三首)[J]. 陈加文. 山西老年. 2014(01)

[7]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与历史地位[J]. 李捷. 中华诗词. 2013(12)

[8]谈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情结[J]. 黄信,景志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从毛泽东诗词谈学生素质的培养[J]. 陶有刚. 文学教育(上). 2014(08)

[10]试论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J]. 王玉.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05)

[11]2018年毛泽东诗词研究成就及展望[J]. 邓雪,李志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12]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三种视角──关于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初步反思[J]. 徐传礼. 语文学刊. 1994(03)



本文为2021年度蚌埠市智库建设和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项目《蚌埠红色文化传承与推广研究》(BB21C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鄢为顺,男,汉族,安徽怀远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现任职安徽省怀远县委党校校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