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美到“悟”美——美术课堂渗透品行教育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从“观”美到“悟”美——美术课堂渗透品行教育案例

孙艺源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江苏南京 211100

美术教育,旨在通过教授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美术教师必备的职业和技能,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看来,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育学生对美好社会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这一点上看,美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美,更要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衡量一堂美术课的好坏,离不开对于学生品行引导效果的检验。下面,我将以个人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作为案例,细致分析如何在美术课堂渗透品行教育。

一、展现眼中之美

对于学生来说,视觉冲击最为直观,因此,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是他们接触“美”最初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首先,要尽量生活化,以学生自身实践为基础,帮助他们发现美;其次,要具有开放性,以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表现;除此之外,要鼓励自主性,要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目的在于构建学生自己关于“美”的认知。

有一次,课堂授课主题为“雅与俗的交流——经济、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进行课本基本内容讲解之后,我在课上说:“课本中讲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同时科技也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科技的巨大发展,未来才不断向我们靠近。那么,同学们,你们心中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让大家以此进行开放式绘画创作,将自己心中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描绘出来。

选择开放式的主题,不指定具体内容,不仅能够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未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设想,还能够唤醒自身长期以来对美的认知的积累,激发学生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收齐作品之后,我发现几乎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画的是未来出行方式的“科技感”,有的学生画的是未来家居的“科技感”,有的学生画的是着装风格在“未来感”,有的学生画的是未来建筑的不同风格……在许许多多“科技感”“时代感”极强的作品中,小A同学的作品引起我的关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摩天大楼、街道场景,除此之外,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块区域,画着相对落后的、贫瘠的样貌:低矮简陋的房屋、“褴褛原始”的着装,几笔就展现出与周围充斥着“科技感”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的场景。我把这幅画投影在屏幕上,让大家看看这幅画有什么特别——果不其然,大家对这个“奇特”的区域心生好奇。有学生站起来,发言说:“未来社会怎么会有这样原始的生活场景?一点都不美,一点都不未来。”

由此,视觉的冲击体验,给学生直观展现了这幅画的“美”,由眼入心,我感觉此时此刻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的机会,要利用这块“奇特”的区域,唤醒学生对于“美与丑”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嵌入心灵之窗

等课堂议论的声音渐渐平息,我发出了疑问:“同学们,美到底是什么?”安静的课堂又一次“喧闹”起来,答案各异,多数人最直接的答案是“好看的、愿意欣赏的”,过了几分钟,我邀请小A同学自己来说一说创作这样一副画的初衷是什么?

小A同学站起来,先是有一点不好意思,继而十分自信地阐述了他的创作缘由。“几年前,我跟着几个朋友一起参加了一起社会调查活动,我们来到了西部的一个村庄,眼前的场景令我十分震惊:土垒起来的房子上盖着一些茅草,有的人家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村子里的孩子连一双干干净净的鞋子都没有……这一切深深震撼我。”课堂里逐渐安静了,他接着说:“因为我们生活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哪怕是从电视里、书本里看到过,也无法真正体会他们的贫困和辛苦。”

“那是什么样的思考,让你决定在这幅画里也表现出这一样的一块区域呢?”我试着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思考。

“我是这样想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很少会再去观察、顾及别人的生活状况,更别提那些离我们很远的地方的人了,缺乏关心,冷漠无感,我想,未来可能也会有这种状况。”小A顿了顿,接着说:“即便是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未来生活越来越好,都无法避免总有一些人会生活的相对贫困和落后,我觉得,能够关注到这些人,力所能及帮助他们,也是一种‘美’。”

他的这段讲述,其实是透过表面的视觉冲击,进入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接着他的这个回答,我向同学们谈起人性美的观点:美,并不都是好看的,也不都是‘死气沉沉’的物件,它可以是我们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的“发现过程”,也可以是怀揣美好信念对生活和社会的深深观察,你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是“美”的本身。“从小A同学的画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是,他对关心关怀他人的美好心灵,这就是美。”我说。

根据美术教育的实质来看,我们其实是要培育学生个人的“审美”,这不仅仅是浅层“品味”的表现,更是对人对事的看法、言行举止的礼貌,是一套完整的品德行为展现。因此,这堂美术课,从一幅学生作品入手,将人性之美理念渗透进去,形成了从“观美”到“悟美”的转换,完成了一次效果颇丰的品行教育。

三、培塑品行之育

从经验实践中来看,美术教育一直是品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这是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它能够以教学内容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这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教学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刻感悟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这是厘正“三观”的重要阵地。作为一门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抱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参与积极性,配合美术本身对“美”的追求,就很容易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美术教学在学生品行教育培养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占比,并且其作用无法被替代。

回归到这节课,我从一幅“意外”的画入手,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到可以进行品行教育的切入点,既不枯燥乏味,又十分贴合实际,因此收效较好。复盘经验,我认为,这一“成功”来源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美术教学和品行教育之间的两个关系。

一方面,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单纯的品行教育总觉得“干巴巴”的,这正是因为“用理说理”的单调,而我利用学生作品的内容进行品行教育,例子本身就是鲜活的,可信度、可行度都很高。继而,我以作品为载体,挖掘内容,找准切入点,便可以比较自然地向学生展示“美”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提升思想境界,熏陶审美体验,提纯素质品质的目的。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自说自画”。我认为,这次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的“自说自画”,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诉求积极提升,这就提示我们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以这次课堂为例,内容上,我以学生自作画为基础;过程中,我以几个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对“美”的思考,让作品作者为我们呈现创作缘由,由表及里,丝丝入扣,最终引出“人性之美”的涵义。每一个思维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更高。

再深入思考一下,举一反三,品行教育可以贯穿在美术教学的始终:美术欣赏、美术绘画、美术实践……无一不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品行教育也应当借此“东风”,成为培塑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四、结语

中学生处在思维能力发展和道德品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领悟能力都有极大空间可供“填满”。抓住这一有力时机,以嵌入式的教学方式,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美术之美,培塑品行之美;以道德之尚,回应教学之上。这不仅是在追求美术教学的实质,更是在践行教书育人的本质。我们应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品行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简介:孙艺源(1988-08),女,汉族,籍贯:江苏连云港,当前职务: 教师,学历: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