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

张兴兰

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 重庆市 40276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居家养老正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必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宣传,服务具有针对性等。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 对策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如何能更好地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结合我区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璧山区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设施供需之间矛盾大。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数量少,提供的服务无法覆盖全社区的老人,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使得社区老人养老体验差。

(二)以政府托底的福利养老阵地建设标准还比较滞后。全区以政府托底的敬老院、养老院共有18所。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在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显得较为陈旧和落后,在设施设备上,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没有全面及时更新换代。从各方面来讲,养老阵地总体显得较为滞后,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

(三)留守老人不愿进入集体供养。适龄老人的养老观念还比较陈旧,不愿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固定的人际关系。我国发展至今,在养老问题上,老人的养老观念仍显得传统,以房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在养老经费的支出上,老年人也显得非常精打细算,对助洁等服务接受度低,老人对能不花钱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就自己做。

(四)养老事业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待提升。目前,我区的养老工作虽然即将形成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框架,但在信息化建设上显得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养老系统运用。在规范化上,除高端医养结合的养老点和各机构有医养专业人员队伍外,大部分的养老院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辛苦,大部份都是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的工作人员,在规范化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五)“医养结合”实现比较困难。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和免疫力下降,健康保健对于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都有求医的需求,所以“医养结合”是现在和未来养老的趋势。但是目前街道、乡镇的医疗康养水平和专业人员配置完全不足以支撑“医养结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

  1. 引导社会化资本的引入,全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养老格局。一是目前我区“三位一体”的养老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在居家养老入小区、入住户还差“最后一米”,建议创新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在小区建立养老阵地,努力打通养老服务工作的“最后一米”。二是建议探索将政府兜底的养老院、敬老院通过公建民营等创新机制,加大政府补贴,由专业化的养老机构承接并开展运营工作,提升运营水平。

(二)加快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领域高标准服务水平。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是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有一批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并颁发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至少是省市)通用的资格证书,从而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社会福利的人才高地。二是通过目前规范化的养老机构,结合人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类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分期分批开展老年人护理人员,已有养老机构的管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管理与护理水平,努力打造我区居家养老的专业人才队伍。三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联系与合作,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上门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四是利用重庆医科大学、重庆护理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医护专家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护理技能。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实习岗位、就业岗位,为街道、村(社区)互助养老点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三)养老设施建设应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一是在养老设施建设时可以一点带面、综合发展,要针对老年人使用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消防设计,提高建筑整体的安全性。二是室内的走廊要尽量避免高低起伏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老年人辅助设施来提高老年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设施出入口、卫生间等有需要的地方设置紧急救助装置。三是室内设计时应选择适宜的室内墙纸、饰物颜色以及灯具的数量、位置和颜色使室内环境充满温馨、亲切、舒适的氛围。四是家具的形式和尺寸要符合老年人身体的实际,减少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疲累,如座椅的高度、门窗把手的形状。

(四)服务应具有针对性。一是在服务理念上不仅要考虑家政服务和日常的生活协助,更要关注老年人对于医疗、护理需求和精神层次的需求。对于能自理的老人和兴趣爱好广泛的老人,通过建设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娱乐中心、老年大学等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于高龄、独居半失能老人和残疾老人,在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时,尽可能创造新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二是加快居家养老信息化运用,全力构建“智慧化”管理水平。目前,我区正在建设城市生活网,并且在城市生活网上已开通了孝心食堂版块。从长远来看,系统中包含的养老功能还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建议以城市生活网中的孝心食堂为功能基础,开发我区的智慧化养老功能模块,搭建起老人、家人、养老阵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阵地。

(五)加大宣传,培养全社会尊重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一是在街道、村(社区)进行养老宣传、利用LED灯、宣传海报等多样方式,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尊重老年人的氛围,让广大群众熟知互助养老点、养老政策,动员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参加社区养老。二是组织“小城故事”宣讲队、“金牌调解员”宣讲队、“百姓名嘴”等深入留守老人住所,向他们宣讲养老政策,逐渐改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自愿到互助养老点接受养老服务。三是在一些村(社区)可以打造示范点,将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老人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托养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优质的服务,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来带动周围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四是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尽可能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情陪伴下养老。



作者简介:张兴兰,女,汉族,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