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闫小平

大同市新荣区第三小学 037002

摘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无法提高,主要是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表现的比较被动,往往是单向接收语文理论知识,教师也会以讲解模式呈现文本内容。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自主思考和阅读分析,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语文教师应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全面深入对文本的分析,保证小学生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前言:

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阅读的文章有限,缺乏对词汇及句子的积累,就会导致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较差,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就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是由词汇和语句构成的,若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必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较为缓慢的过程,是需要小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词汇与不断深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因此,小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耐心,并认真仔细分析文章中的生字及词语,将每个生字的写法及词汇的意思掌握透彻,确保日后于其他文章中再遇到同样的字词能够做到快速理解。这样不但能让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降低了语文教师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年龄尚小,阅读量并不丰富,因此认识的字词也是极为有限,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这样会造成对文章理解有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相关训练,不但要让小学生掌握教材上的重点词汇,还要选择常用的词汇,让小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燕子》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课,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抓紧课堂节奏,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让小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朗读当小学生可以流畅准确地朗读后,再让小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其能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对于其中的生字,则应要求小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读写。对于燕子、赶集、灵巧等词汇,语文教师应带领小学生多加朗诵,以加深小学生对于词汇的印象,使其能熟练掌握。同时教师还应让小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的更加透彻,将其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摘抄,并以加朗诵,这样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堂知识能够牢记于心,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二、运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还有待开发,致使其在阅读中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于课堂知识无法完全理解与吸收。而另一方面,由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于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注重于讲解,而小学生则是单向接收语文理论知识,这就会让小学生无法对阅读进行分析,同样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佳,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升。教师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善于运用问题去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当小学在问题的推动下激发求知的欲望,就能自主的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不能让小学生对课文的内涵有更深的领悟,加深印象,还能将语文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从根本上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进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好的故事》一课为例,这是鲁讯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的是,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表达了作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围绕课文主题,如: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如何体现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标题是“好的故事”,为什么要反复提起“美的人和美的事”?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通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的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在教学中注重讲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多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自己为主体,大量枯燥的语文知识以传递给学生,但是却对小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未加以关注,使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不高,致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无法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故而,针对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应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给学生讲授阅读方法,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没有很好的自制力,对于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教师就应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数学生并不会阅读,教师就应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就会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或者课文中经常会有诸多陌生词汇,阻碍了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先将其标注出来,在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去了解生词的意思,这样再进行阅读时,就会快速理解其中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将重点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总结: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改变教学理念,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运用问题引导其积极思考,教会小学生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课文的内涵,将知识更好的掌握于心,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志华.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5):23-24.

[2]胡晴.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