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看所有宗教都是统一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3

从佛教看所有宗教都是统一的

王新亚


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224361



佛教两大定律,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佛教修行最终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也就是解脱。

中国的道教,修行最好的可以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寿命(一个大劫13亿年),还在六道之中,要说明的佛教把天道分成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有男女婚姻家庭,修行断淫欲才能到色界天,耶稣教,伊斯兰教第一戒律戒淫,所以可以修到色界的初禪三天,还在六道之中。印度教大梵天就是色界的魔醯首罗天,还在六道之中。中国的儒家修行,仁义礼智信,可以修个人道。

由此可见,世界所有宗教都是统一的,根据众生根器不同而分立不同修行方法。就好像有的人只能念到小学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有大的大学毕业,有的研究生毕业一样。各宗教创始人都是佛菩萨化身,佛菩萨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创立不同层次的宗教。


(一)佛教和道教的统一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迄今有1800多年,其渊源可追溯到远古黄帝时期,自中华人文之始孕育而生,是中华本土最早的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传入中国。自古以来,两大宗教传承久远,教内文化源远流长;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历经千年,经久不息。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六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上是道家与佛家的经典名句,未开悟之人,是难以明白其中之深意。


其实佛陀与老子,都是开悟的觉者,也就是了悟宇宙生命实相之人。他们的觉悟是一样的,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语言本身不是道,只是一个传播工具,权且而说之。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因为众生的心不同,根性因缘不同,能接受的道理自然不同;所以佛(觉悟者)因众生之根基,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度化众生。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目的都是让众生能够觉悟。然而后世未开悟的弟子们大多住在文字相上,并在修行的方法上执着、分别,这自然会让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嫌隙越来越大。但一旦开悟,就会明白佛陀、道是同源。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下佛家与道家之间的异同:



1.从戒律上道家与佛家上是一样的


佛法的五戒: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


道家的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


佛家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以说是与道家大体相同,只是表达的方式略有不同。



2.从佛家与道教的修行方式上来看;


道家讲的静坐与佛家讲的禅定虽然有着不同的修行路线,但却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道家静坐以修内丹、大小周天、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核心。


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之说,但在唐代传进西藏的密宗,却有另外关于气脉的理论,就是三脉七轮。三脉(左脉,中脉 ,右脉)七轮(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梵穴轮)。佛家与道家都是很重视身与心的修持。尤其密宗很注重中脉的修持,认为中脉是智慧之脉,在脉轮没有修成之前,是不可能开悟见性的。


色身气脉修持不到位,极难达到心无杂念,而后无七情六欲,忘我之境,更别谈及证悟。


禅宗的达摩祖师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外界一切环境都要丢掉,没有了攀缘心。


“内心无喘”,做到不呼不吸,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此时在色身修证功夫上讲,无论是佛家的三脉七轮,还是道家的大小周天都是要达到的。


“心如墙壁”,内外完全隔绝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动不了,也没有妄想出现,也无妄念起来。


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心意识与气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抛去教派之间的分别,在修行证悟的方法道理上,都是一样的,最终殊途同归。



3.从见道的修证路线上来看:


道家主修仙,天道可以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道家可以达到无色界的最高一重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四禅八定中最高的禅定。


佛家从禅修路线上讲,可以通过修九次第定,也叫灭尽定而证悟。灭尽定是圣人的禅定。《杂阿含经》说灭尽定是顺趣于解脱,《智论》说:“般若波罗蜜气分,即是灭尽定”。只要突破非想非非想处定,就能到达灭尽定而证悟。


九次第定:若有众生。求乐离苦 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闻已知义 如法修行。心乐离欲 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 恶不善法。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 入初禅。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 入第二禅。离喜行舍 念增上正知 入第三禅。舍苦舍乐 先灭忧喜 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 入第四禅。度一切想 灭有对想 不念别异想 入无边虚空处。-----空无边处度无边虚空处 入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度无边识处 入无所有处。度无所有处 入非想非非想处度非想非非想处 入灭受想定。


到了这个层次都是见性的。因此道家从修证的路线上是可以证悟的。


道家的道,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唯有证悟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4.从道家所证的阴神阳神,与佛家的意生身来看:


道家分身有两层:第一层 相当于阴神,阴神可以出游,听不到声意,只能看到画面,别人看不见他的。


第二层阳神;阳神是能听到声音,能看到画面,别人也能看的见他。


虽然道家修出了阳神,可以活的很长时间,但不能了解生死出轮回。


佛家的《楞伽经》中讲了三种意生身: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


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1.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2.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3.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道家在很多地方,与佛教的密宗禅宗相似,如能转小(为了长生不老,羽化飞仙)向大(发菩提心)道家不仅可出轮回,还可以证三种意生身。



尽管佛、道两家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但作为两个不同教派,也是有所区别的。佛家与道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菩提心,简单说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




5.下面我们再谈谈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教两大派,全真与正一


道家是哲学流派,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以全真派为代表。道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肉体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为修道的目标,所以在修行时主张性命双修,以化炼内丹为主,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


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又称为正一教。广义上的道教正一派是区别于道教全真派而言,道教是起源于民间巫术,当时盛行自然崇拜以及鬼神崇拜,道教内很多的方术,都是由民间吸纳的。


道教的符箓术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在治病、改风水、化灾上面确有显效。主要之原理是以符箓、八卦图、八卦镜,以及各种道家法器如桃木剑等,对冤亲债主进行驱赶,封印、降伏、斩杀,来暂时化解或缓解一些灾祸。



《后汉书·方术传》中有记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道教的这些法术,虽能救一时之急,却是在伤害大量众生(冤亲债主)为条件。因此这无形中,旧仇未了,新恨又生,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加深被施法者(信众)与冤亲债主的仇恨。也会给施法者(道士法师)带来种种障碍,对修行是不利的。伤害了众生,与众生结了恶缘就是在造业。



而佛家是以忏悔改错,功德回向等和平化解的方式,来感化冤亲债主,化解冤仇,最终得以圆满的消灾免难。由此可见,道教需客观的看待,最好能在无伤无害的情况下和平化解冤仇。



6.最后再回到道家的修法,与佛家的修证次第上。


无论是密宗的三脉七轮,还是道家的大小周天,奇经八脉,还是禅宗的四禅八定,都是不易修的。虽然目的都是以此来达到净化色身气脉来开启我们本有的智慧,达到至虚极,守静笃,无欲无念,进而方可悟道。


从佛家讲,要净化色身气脉,与我们无量劫的业与业习有关系,亦与我们八识田里的不清净的种子有关系。所以发菩提心,忏悔业障,广利有情,行善积福,是净化色身气脉最快的方法。为何密宗要持咒,净土宗要念佛,佛与咒都是诸佛菩萨菩提心的显现,来助我们忏悔业障,净化气脉,清净我们八识田的恶种子,助我们成道的。否则,不论根基,不循次第而而直接进入禅修、静坐修道,极难达到至虚极,守静笃,无欲无念无我,或是佛家讲的“一心不乱”。如根基不到,又强行修行压制,反而易使心颠狂,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因此修行是要讲次第,要循序渐进。因此我们无论修什么宗派法门,都要如理如法,最好能寻找到明师指导,并切合当前自己现状去修行。


现今,道家与佛家渐相融合,道家引入了佛家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菩提心、出离苦海等知见,令道家的理论更趋于圆满,修证可更上一层。



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佛家与道家各自的所长,佛道本一家,只是各自修证的方法与路线不同,殊途同归,最终都能指引我们能走向解脱觉悟的道路。
(二)佛教和基督教的统一


佛教,基督教,都是提倡慈悲,博爱,和平,是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基督教与佛教在教义上、精神上,原本是很接近的。基督主张博爱,不分种族;佛陀主张慈悲,有教无类。基督教人要爱仇敌,佛陀教人怨亲平等。基督教人施予,佛陀教人布施。基督说天国就在心里,佛陀教训说法由心造。……


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的,耶稣在12岁至32岁之间的事迹并没有在任何经典中提及,事实上,耶稣十八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曾与马鸣菩萨弟子辈谈过道。耶稣在印度留学大约十年或十一二年,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去传教济世。”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写的《水上门徒行传》,有这样的记载,此书仍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


我们再从五个方面来看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别



1.从戒律上看:基督教与佛教几乎一样,戒杀、盗、淫、妄语。


基督教更重于不能杀人,佛教讲的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佛教的戒律: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是佛门五戒。


基督教戒律: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不可贪心)。)


2.六道轮回:基督教讲信我者升天堂,不信者入地狱。重点讲了三道:人道,地狱道,天道。


佛教化分的比基督教详细,天道中又分为:阿修罗道、 天道;地狱道是三恶道中之一,佛教的三恶中还有鬼道与畜生道。


3.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从十善业来说,是一致的,都要行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佛教念佛号:阿弥陀佛与基督教的礼赞:ali lu ya ,只是译音上不同,实为同一佛之名号,都有着相同的密意在其中。


基督教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耶稣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另行创教。”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佑。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


5.佛教,基督教的创人,实为一人,皆为大日如来之化现,因接众生根基不同而示显不同之身。法无定法,耶稣弘扬之教法,亦因众生根基而设。


6.创世说也与佛教的统一的:


耶稣是初禅三天大梵天天主,大梵天主不能看到整个宇宙的形成,只能看到初禅三天以下的过程,所以大梵天主耶稣


就认为世界是他所创造,修行可以往生到天堂---初禅三天,不信不修者要入地狱。这是他所看到宇宙形成的一部份,耶稣错认为是他创造了世界,实则为耶稣只看到宇宙形成的一部份(初禅三天、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


因此佛教与基督教原本同源,讲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及如何脱恶道,往生天堂净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