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应紧扣语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文言翻译应 紧扣语境

周纪红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可是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了那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文阅读,就是拿不了高分。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方保翻译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一、了解翻译语境的类型及作用

所谓语境,简单来说就是语言的环境,可分内部语境(上下文语境)和外部语境(社会文化语境)。

1.内部语境及其作用

内部语境按照性质可分为语义语境和语法语境。所谓语义语境,指的是词语所在的句子有哪些意义内涵。所谓语法语境,主要指的是词语在其所处的句子中充当什么语法成分,是主谓宾还是定状补。

内部语境对于我们翻译来说至关重要,表现在:

(1)理解语义语境,对确定关键词语的意义内涵方向起着很大的作用。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中,“此儿汗血,可致千里”对理解“蹀躞”一词的意思至关重要,构成了“蹀躞”的语义语境。

(2)理解语法语境,对确定词语的词性、句子的语法成分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古汉语中存在很多词类活用现象,且常省略句子成分,所以准确分析语法语境对理解词、句非常重要。如2016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中的“囊示登云”句,根据句中“示”后的人物名可以推测“示”有“给(登云)看”之意,词性为动词,但若把“囊”理解为名词“袋”,显然不够通顺。句子应译为“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囊”应理解为动词。句中有两个连贯性的行为动词,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寻找句外语境(关联语境),对最终确定关键词语的含义起着很大的作用。关联语境散落在文中,阅读时须仔细圈点勾画。

2.外部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及其作用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那么,当时的制度风俗、地理经济等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以及思维方式必定有一定的影响,这也一定会反映在文字和言语表达中,所以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往往还要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文化语境。2020年全国卷Ⅰ文言译句“又减价粜常平米”中的“常平”,如若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常平(仓)”是封建社会官办的粮仓常用名称,也就不至于把它当成“经常太平”来硬译了。

二、紧扣语境,突破翻译重难点

(一)紧扣语境的途径及方法

1.途径

首先要精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这叫“代词入句”读法。

“代句入段”读法,就是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句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前后句有对称关系等。

在翻译习惯中,考生一般只重视对句子本身的细读,却忽视了把译句代入段中细读,而这一点往往决定了疑难词语能否准确翻译及语意是否通顺。因此,复习中,考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境习惯。

2.方法

(1)分析三种语境的要点

①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2016年上海卷第17题“皆计所侵”句,“侵”的对象是粮食,粮食与“侵犯”“侵害”“侵袭”不属于同一个语义领域,“侵”应理解为“侵占”之意。

②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

③分析关联语境,就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

(2)特别关注对话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的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①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②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二)紧扣语境,突破翻译重难点

1.紧扣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

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也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词义。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考生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往往对“蹇”“问”“促”三个词把握不准。因此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可以先分析语境把握大意,句中的“窦参”与“陈少游”是上下级关系,叙述两件紧紧相连的事:窦参巡视到扬州,陈少游未去迎接;等到陈少游后悔害怕了,再去见窦参,窦参已经渡过长江离去了。从“参正辞让之”可以推知是因为陈少游“骄蹇”,“蹇”义既可以从邻字“骄”推出,也可以从“让之”反推。“问”在这里不是“询问”义,而是说陈少游没有亲自去迎接,只是派军吏传达“问候”。“促”在这里不是“催促”义,从“悔惧”一词可以推出应是“急促”“急忙”义。

2.紧扣语境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主语)和代词的指代义

(1)借助语境译出省略成分

省略是文言文中突出而普遍的语言现象。考生如果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就会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很多,如“之”“于”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这些较容易掌握。这里尤其要谈谈主语的省略。主语省略尤其常见,而考生恰恰缺少补充主语的意识。翻译的要求之一就是语意的连贯,主语的悄然转换,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就会造成句意逻辑失当。因此,主语的补出直接关系到语意的连贯、通顺。

(2)借助语境译出代词的指代义

文言语句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如“之”“其”“此”之类的代词,能否准确地译出代词的指代义,关乎能否准确地理解语意。要做到准确翻译,就必须借助语境,抓住上下文出现的人、事、物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由于时代差异,加之一些文言词语现象较多,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大力度,力争啃下这个硬骨头。


60d4185c0578d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