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3
/ 2

面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秦飞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逐渐成为我国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为了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本文以计算机本科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例,总结了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


  1. 引言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始终是其中的重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1][2]。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我国,研究生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而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很少被重视。在美国,MIT等高校自上世纪就已经开始重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使美国的科技领跑全球[3]。因此,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国家进步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类人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大量的计算机本科生将进入互联网大厂作为大学的目标,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输出了大量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往往会有形无形地以就业作为全面导向进行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计算机本科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例,总结了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

  1. 计算机本科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困境

目前,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和企业的需求相挂钩,重点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在培养过程中对计算机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有所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科研认识过于缺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大力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而忽视了对学生在计算机科研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科研概念非常模糊,这会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一些选择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甚至对科研一点都不了解,导致学生需要在研究生阶段花较长的时间进行熟悉,影响了研究生的整体科研能力。

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由于本科阶段的目标是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所以学校基本不提供实验室与本科学生直接交流的渠道,因此本科生基本很难有机会了解与进入实验室,往往只有极小部分兴趣极强且能力出众的学生会主动了解各个老师的研究领域并主动联系实验室老师参与科研项目,而更多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则会错过参与科研的机会。

学生基础课业占比过高,闲余时间较少。学生在本科阶段往往需要修习大量的课程来满足毕业的要求,导致学生固定成块的课余时间较少,这在客观上造成学生无法有固定且大块的时间来进行科研或其他创新活动。

  1. 培养方法研究

为了更好解决在计算机本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培养方法。

开设介绍性质的前沿知识类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计算机类前沿知识的介绍性课程,例如:大数据导论,人工智能导论等。另外,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面向学术科研基本能力的课程,例如Latex语言介绍,论文写作格式,Github使用技巧,文献搜索技巧等,让有意向在未来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尽快熟悉一些基本技巧。

实验室进一步扩大对本科生开放的途径。目前,实验室老师基本很少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项目,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的平均技术能力与研究生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科生课余时间较散,无法保证任务完成进度,也难于管理。因此,本科生想进实验室往往需要自己打听各个老师的研究领域,再尝试与老师联系,这种困难的途径会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从而使有很强科研潜力的学生错失参与科研的机会。为此,可以通过搭建实验室介绍与本科生引入平台以及开设创新实践课程的途径扩大本科生了解并参与实验室的途径。

搭建实验室介绍与本科生引入平台,实验室可在平台上提供研究领域介绍和联系方式,学生可通过学生账号登陆平台了解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取得联系。该平台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有渠道接触实验室,了解科研工作。

开设创新实践课程,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我校从大二开始为本科生开设了为期两年的创新实践课程,各个老师提供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学生自主选择老师,课程期间,学生可参与老师设立的各个项目,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前沿知识,课程期间,有不少学生开始撰写正规的学术论文,极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导师也能在课程中挑选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

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结合的科研创新梯队。以实验室项目为核心,实验室导师牵头,以在校研究生为核心成员,选取在校本科生为组成成员,以研究生科研方向为目标,建立一个本科生与研究生结合的科研创新梯队[4]。期间,每周召开实验室组会,本科生也进行进度汇报,在团队中积累项目经验,人员方面实现动态管理,为有意愿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提供科研渠道和科研环境,团队以竞赛项目或科研论文作为阶段性成果评价指标,促进科研梯队不断前进,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改善本科生课程安排。为了使学生有更多能参与科研的时间,学校可通过精简毕业学分来增加学生课余时间,若学校无法再对学分进行减少,也可尽量留出固定的时间不安排课程,如周三下午全校不安排课程,使学生尽量有固定成块的课余时间供学生安排。

  1. 结论

论文总结了目前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培养方式改革方法,通过构建计算机本科生科研环境和增设本科科研渠道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蕾.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 张怡,张瑞成.面向科研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47-48.

  3. 章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11):52-54.

  4. 张晓峰.提高学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6-9.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15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资助项目(SGJ2020J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