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幼儿园课程及其制定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丹麦幼儿园课程及其制定特点

郭蒲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10000

摘要:在《丹麦日托设施法案》中,丹麦政府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六大领域的划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性发展;沟通和语言;身体、感官和运动;文化、审美与社群;自然、户外生活和科学。课程领域的制定体现了尊重幼儿发展需要、课程不脱离自然、多元文化渗透、民主贯穿课程的特点。

关键词:丹麦;幼儿园课程;特点

幼儿园课程是指导幼儿教师进行活动的指南和方针,也是幼儿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丹麦的幼儿教育作为先进教育的典范,对其幼儿园课程进行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发现丹麦国家对幼儿教育独特的视野,也能从幼儿园课程制定的特点中寻找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理念。

  1. 丹麦幼儿园课程领域

(一)人的全面发展(all-round personal development)

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应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课程也要以此为基础。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成长背景和不同层次的经验水平。因此,课程要从幼儿已有发展程度和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支持幼儿的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发展。从“人”的根本点开始,教育没有对某一方面的侧重或某一方面的忽视,例如在关注幼儿的饮食营养均衡、感官发展、动作发展等外显表现时,同时也不可忽略对幼儿精神和心理的洞察和引导,例如幼儿的情绪表达、性格表现、道德品质。课程要保证幼儿的多维发展,从各类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从各个方面让幼儿的学前期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基。

(二)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 )

人是群居生活的动物,幼儿从一出生就被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其接触的人群和社会范围会逐渐扩大。幼儿需学会在家庭中如何和家人相处,到了幼儿园又该如何与教师、同伴相处。面对和同伴相处时的矛盾怎样才能融入群体适应群体,学会接纳他人同时也能被接纳成为群体的一部分,这都是幼儿开启社会活动的第一步。因此,课程要支持和建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幼儿时期要发展社会性技能有如何交友,如何被群体接纳、如何和同伴一起生活、如何解决分歧、什么是得体适当的行为等等。生活在幼儿园中充满了许多隐藏和未被书写出的规则,这些规则恰恰提供了最困难的挑战,因此教会幼儿用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方式也是让幼儿习得社会规则、感知社会交往的中介。

(三)沟通和语言(communication and langugage)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幼儿需掌握并使用这项工具。幼儿从开始的倾听到尝试使用,不断理解语言的意义,到可以用语言和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都是幼儿对语言理解不断深入的体现。只有感受到语言的作用后,幼儿会尝试主动、愿意与他人分享、表达、交流、沟通。在遇到任何问题时会用语言沟通解决,而不是用肢体对抗,幼儿使用语言和同伴协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语言方式与态度,帮助幼儿获得语言和沟通的相关经验,让幼儿熟练使用语言并掌握沟通这一技能。因此,课程要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四)身体、感官和运动(body,senses and movement)

身体是个体对自身最直观的印象。幼儿从观察、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熟悉自己,教师帮助幼儿清楚自身的性别、了解不同器官的作用、学会保护身体和尊重他人的身体。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感官也在不断发展,在幼儿经验的积累中,每一件事都少不了感官的参与。幼儿时期是感官发展的密集期,这一时期的课程要刺激幼儿多种感官的使用,满足幼儿在每一关键期内感官发展的需要,让感官带动幼儿探所周边的事物和环境,进而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深化幼儿的感官程度。运动是幼儿每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幼儿天性好动,长时间的安静和保持一个动作状态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要在运动中释放幼儿的天性,锻炼幼儿的体力、耐力、和忍受力。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运动方法,要结合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选择运动肌肉在运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发展协调性,运动刺激神经,有充沛的精力感知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运作来帮助自己完成每一个动作。

(五)文化、审美与社群(culture,aesthetics and community)

丹麦是一个移民人口较多、各种族文化碰撞的国家。幼儿时期要培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也要了解文化是多元的,学会了解和尊重每一个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种族、肤色的幼儿,审美也是丰富多样的,课程要帮助幼儿打开自己的思维,接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文化,,在群体中包容每一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使大家自然的融为一个群体。

(六)自然、户外生活和科学(nature,outdoor life and science)

幼儿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课程的良好资源。幼儿在自然中探索,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爱护自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户外生活也与自然紧密联系,幼儿在户外舒展自己,不被空间限制,尽情地感受森林中一年四季的变化、树木的生长年轮、鸟类的叫声。学习发生在自己的经历当中,而不是别人口中的故事,当某一事物唤起幼儿的兴趣,幼儿自然会开始主动的探索,寻找答案。

二、丹麦幼儿园课程制定的特点

(一)尊重幼儿发展需要

幼儿园的课程旨在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处于这一时期的孩童,机体的发展还在萌芽阶段,无论是社会性、语言还是身体、运动,都有着自身的发展需要,而每一个敏感期都是幼儿成长不容错过的时机。因此,课程的各方面都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幼儿成长的客观规律为科学认识,进而让课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不脱离自然

丹麦人坚信大自然就是幼儿最好的教室,这一观点也传承了丹麦的教育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展大多都依托自然资源,强调自然在幼儿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自然中认识新的事物、观察自然中的变化、接受不一样的感官刺激、体会和同伴探索的快乐,这些都是自然带给幼儿的馈赠。同时,丹麦幼儿教育也深受卢梭、裴斯泰洛奇的影响,坚持人来自于自然,在幼儿时期要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让自然促进幼儿每一阶段的发展。因此,丹麦幼儿园的课程中不能缺少和自然的互动。

(三)多元文化渗透

随着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各国文化互相交织碰撞,丹麦社会也变得更加多元。接纳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成为丹麦当前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需求。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能够融入丹麦主流社会,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让幼儿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国文化。这不仅能帮助移民幼儿了解丹麦文化融入到丹麦社会中,也能帮助丹麦幼儿了解别国文化能够更加包容不同文化。让多元文化互相渗透成为一种课程常态,培养幼儿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

(四)民主贯穿课程

民主是贯穿在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求,丹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幼儿园教育的社会目标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丹麦民主社会之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完成自己未来的个人目标。因此,在课程中随处可见民主的影子。课程以幼儿为中心,幼儿的建议和想法是推动课程活动进行的主要因素,在与教师和同伴的沟通中,充分感受民主的协商过程。 在《日托法案》和《746号行政令》两个文件中的国家幼儿园课程标准里,“参加”这一术语被提到了7次,其他相关的术语“参与”和“共同决策”分别被提到了4次和2次。“合作”和“互动”这两个术语,则分别被提到了10次和3次。课程标准中高频率出现的民主词汇,也表明课程要帮助幼儿树立民主的理念,顺利融入丹麦民主的社会之中。


姓名:郭蒲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

联系电话:13947743998

参考文献:


孙晓轲,车雪莲.丹麦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0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