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科教学与习作教学整合之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31
/ 1

小学科学科教学与习作教学整合之探究

段成金

山东省菏泽高新区万福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274000


【摘要】:多样化的现代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多元化、儿童发展多元化、课程建设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其中科学实验与习作教学融合模式就是充满生机的新模式。小学科学实验与习作教学融合模式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小学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科融合;相互促进;渗透;教学合力;评级机制

在强调多学科融合的今天,如何才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不同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一名教过科学和语文的教师,多年的科学教学经历让我深有感触:科学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孩子们能够对于他们的亲身实践可以说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当要他们完成习作时,他们却愁眉苦脸。我常常想,能不能将科学课与习作课教学整合,在习作中渗透科学常识,让科学课为习作课提供丰富的习作素材,即挖掘科学中的“六小”。即小观察、小调查、小制作、小故事、小创意、小实验。让科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而为学生习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个人的心得,希望能够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更新理念,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要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驾齐驱,教师应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并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就教科书教教科书,而要充分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的: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向学生展现向日葵一生的变化,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二)、创新思维,在习作中渗透科学常识。
  多年来,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起笔来脑海一片空白,无物可写。而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详细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解决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的良策。
  例如,在教学《植物种子的观察》一节时,不妨这样指导:事先让学生将一两种植物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再带到课堂上。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获得种子的更多信息,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的时间要充足,观察要细致,帮助学生认识种子的相同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要让学生及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在实验活动中的所看所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巩固实验成果;还可以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三)、跟进体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习作思想。

在观察完植物种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现场写一段介绍种子的短文。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都能够写具体,有的还可以调动味觉和触觉来描写种子的特征,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也能详细介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为辅助,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于条件限制,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没有种过植物,对植物一生的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零散的、模糊的。所以教师可以在班上布置一些种植花卉或者蔬菜的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选种、催芽、播种、施肥、松土、除草、浇灌等活动,并要求他们写好观察记录,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四)、双科沟通,形成教学合力。

语文习作教学与科学教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科学活动,是学生体验的结局,亦是习作教学素材积累的基础;习作教学,难在无物可写,反之则能促进科学教学,加深学习兴趣。这时语文教师就需要结合科学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布置一些学生有体验基础的习作题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记录整理、修改成一篇篇独立的习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五)、及时评价,完善机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每当班上有佳作产生,语文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他们修改润色,然后范读,并鼓励学生向有关习作类报刊投稿。一旦有作品发表,那种愉快的体验,一定会让学生乐此不疲。同时也是真正实现了科学科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宋雪媛 《让科学活动与习作教学相得益彰》 《江苏教育》 2016/04

【2】张化万 《科学小实验习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青年教师》 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