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红色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以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为例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3

淮安红色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以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为例1

茆仁忠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摘要: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习近平总书记说“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周恩来的一生是践行“勤学、勤思、勤政、勤俭”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周恩来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精神中所蕴含的“勤”思想,与当前中职教育中提出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要求是相一致的,作为淮安的中职学校中要运用好周恩来精神的财富,用“勤”为中职师生塑形铸魂。

关键词:红色文化,周恩来精神,校园文化,“勤”文化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是涵养政治品格的营养剂。在淮安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伟大的“周恩来精神”“刘老庄七十二烈士精神”,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周恩来是世人楷模,他一生勤学、勤思、勤政、勤俭,为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六个杰出楷模的周恩来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其中“勤”是一个非常显著和重要的特征,而这也正是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师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重要品质和特征。作为周总理家乡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周恩来精神中的“勤”为中职师生塑形铸魂。

一、周恩来精神中的“勤”思想

周恩来于1898年在江苏淮安出生。1911年在东北求学时,面对老师提出的读书为何之问,他庄严地回答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4年他在南开中学写的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作文中专门论述了勤奋的重要性。1920年,周恩来赴欧洲勤工俭学。

回国后,周恩来一直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对国统区广大党员干部和进步学生提出了“勤学、勤业、勤交友”的要求,后被中央定为“三勤政策”。该政策要求党员干部和进步学生要“适应国统区复杂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根、交朋友、学习。在社会生根就是巩固自己的职业,多交朋友,学会认识社会,鉴别各种人。”2这为党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干部,为革命积蓄了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3,勤于政务,日理万机,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尤其在文革期间,他苦撑危局、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恩来的一生是践行“勤”的一生。周恩来精神中所蕴含的“勤”思想,与当前中职教育中提出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要求是相一致的,有必要在中职学校中深入开展“勤”文化建设。

二、基于周恩来精神的中职校园“勤”文化建设内容

(一)聚焦勤字造氛围,打造积极进取的环境文化

1.建有“五勤”文化长廊。学校在行政楼建设以勤学上进、勤俭持家、勤政治校、勤勉敬业、勤劳为民为主题的“五勤”文化长廊,精选反映周总理五德的语录近30条,加强师生对周恩来同志崇高品德的体悟和理解。

2.建有名人文化长廊。建设淮安历史名人文化长廊,雕刻周恩来等淮安杰出人物,以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文化的真谛。

3.建有“腾飞”广场。“腾飞”雕塑寓意风劲帆满,破浪前行,蕴含一代代的学生从这里奋飞去探索无穷无尽的世界,激励学生学习周总理,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技能。

4.建有校史陈列室。通过建设校史陈列室,以富有美感、体现“恩来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元素,既记录学校发展历程,又展现了淮安的伟人精神、运河文化、崛起江淮的精神风貌。

5.做好道路楼宇命名。学校在西门正中摆放雕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置石,校园主干道以“翔宇”命名,主要建筑以“明德、明志、行知、明远、文渊”命名,在校园路灯杆上制作恩来语录等内容的宣传牌,突出恩来精神,强调修身、奋斗、博学、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二)勤查为主抓落实,打造激励自律的制度文化

1.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不断修订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出台《淮阴商校周恩来班评选制度》,细化市、校两级周恩来班评选条件,规范评选过程,开展授牌活动,在校内形成人人学恩来、班班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2.勤查制度确保执行。围绕日常管理,学校职能部门和系部强化制度执行,实施一日常规“五查”,即早操查、上课查、课间跑操查、晚自习查、晚就寝查,每天汇总数据,每周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制度文化建设的整体实效。

(三)勤练技能塑品牌,打造精益求精的专业文化

1.勤练专业技能。学校稳步推进2个全国“1+X”证书试点和省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培养质量,鼓励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技能大赛,累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29金、72银、163铜。学校已成为省市技能大赛承办点,多次获得省市技能大赛优秀承办单位表彰。

2.勤于创新创业。成立创新工作室,订阅创新杂志,解读专利申请流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业能力,累计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 6金、12银、25铜,获得71项国家专利,学校多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等多项荣誉。设立创业基金,利用5个创业门店推进在校生创业。“四步驱动,点面结合,助推创新人才培养”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凝练专业文化。坚持挖掘专业内涵,开发专业文化,着力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现已形成 “天人合一、兼容并蓄”为特征的人本主义建筑文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智能制造文化;发扬传统,根植本土淮扬菜为特征的旅烹文化;求真创新、知行合一的汽修专业文化;“职业、统一、稳健”为特征的财贸文化。每个系都建有专业文化室。

(四)“三勤”引导求实效,打造自强不息的行为文化

1.引导学生“勤学”。坚持“勤学善问,慎思强能”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周恩来班创建,人人学周知周践周活动,即观看一部周恩来电影,讲两个周恩来故事,读周恩来三本书,参观周恩来纪念馆等四个红色教育基地,争做“五勤”少年(勤锻炼、勤思考、勤读书、勤表达、勤实践),即一个好身体、一个好人品、一副好口才、一笔好字、一手好技能。以文体活动、主题教育、第二课堂为载体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一二九”红色歌曲比赛、“弘扬恩来精神”班级文化设计比赛、“铭记恩来”板报设计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感受到恩来精神的精髓。

2. 引导教师“勤业”。学校实施“一目标、两规划、三途径、四保障”的教师培养战略,致力于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形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四有”好教师队伍。现有省级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职教领军人才等省级名师14人,145人在省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和教学大赛中获奖。

3. 引导管理人员“勤政”。学校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近两年学校先后获批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领航职业学校。每学年组织以岗位绩效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考核,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动力。

(五)勤善为本育英才,打造明理修身的精神文化

1.明确主题深入研究。由校内外专家、教师和学生社团共同组成的淮阴商校“周恩来研究协会”以此为据,经反复讨论提出“勤以治学,善以养德”的理念,提炼“勤善”主题,编辑《恩来故事》《恩来语录》《恩来教育读本》,认真学习恩来精神“六个杰出楷模”的丰富内涵,宣讲周恩来“五德”和纤夫精神,不断强化提升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

2.营造学习恩来氛围。全校上下在每年的“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月活动中,结合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开展道德讲堂、赏析周恩来影片、评选学恩来优秀读书笔记和征文、开展“学习恩来精神”演讲比赛等活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红色革命传统又添时代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开展榜样评比激励。学校积极开展“学习伟人周恩来,践行五德作表率”活动,每年开展商校师德模范、商校优秀教师、商校先进工作者、商校最美教师等评比,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教师,崇尚师德蔚然成风。学生中广泛开展优秀三创干部和学生、优秀团干和团员、“出彩职教人”等评比,在2018年淮安市首批“出彩职教人”评选中,商校就有12名学生入选,占比达20%。

4.开展感恩公益活动。学习周恩来大爱精神,近年来,学校通过政行企校联手开展扶贫活动,共募集社会善款60多万元,600多名贫困学子受益。学校也加强感恩教育,组织这些受关爱的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特殊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传递爱心。

三、校园“勤”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学习氛围逐步浓郁,潜能充分发挥

弘扬“恩来精神”的校园文化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秉承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目前学生早读蔚然成风,课堂秩序热烈而积极,课余时间图书馆座无虚席,晚自习安静而有序,学生学习成绩的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三年,学校师生在省级以上技能、教学能力、创新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均名列淮安市第一。

(二)行为举止更加文明,校园更加和谐

学生通过深入学习、领会、践行“恩来精神”,积极创建“周恩来班”,近三年,有53个班被评为市校级“周恩来班”,学生的举止更加文明了,更加懂得礼貌礼仪了,乱抛乱扔没有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班级凝聚力更强了,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已逐步形成,学校也被多次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淮安最美校园。

(三)工匠精神更加深入,辐射作用显著

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多家兄弟院校到校调研、交流与学习。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标识评比中,淮阴商校教风“崇德敬业、厚生善教”获得非物质性文化标识一等奖,雕塑“腾飞”和校徽分获物质性文化标识二等奖,校训“明德笃行、博学精技”和学风“勤学善问、慎思强能”分获非物质文化标识三等奖。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四)综合素养明显提升,社会更加满意

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社团由14个发展到目前71个,每一个学生在商校都能有出彩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家长和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社会满意度由95%上升到99%。在省级以上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185个。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等近百项荣誉。

在长期的实践中,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从周恩来精神中选取了“勤”作为学校核心的德育文化品牌来打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职教特色的校园“勤”文化,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典型案例。今后,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周恩来“勤”思想与中职教育倡导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融合研究,立足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发展需求,推进三全育人,努力为地方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齐彬、方文,《研究中共南方局历史的可靠依据——读〈南方局党史资料〉》[J],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3月。

2.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龙江党史,1998年4月。

3.石国安、宋德志、《特色德育铸品牌》[J],江苏教育,2015年2月。

作者简介: 茆仁忠,男,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系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立项课题“基于周恩来精神的淮阴商校“勤”文化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Hazy18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2马齐彬、方文,《研究中共南方局历史的可靠依据——读〈南方局党史资料〉》[J],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3月。

3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龙江党史,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