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张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0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必须要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必须要发生改变,教师必须要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影响,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本文主要对高校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阐述,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先进技术理论、多媒体设施设备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切实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革新和探索,也向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创新提出更多要求。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还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实践环境,自媒体短视频、公众号等多媒体信息平台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数据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思想、人格等多方面造成冲击,高校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切实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革新、调整,力图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放高校的“四大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汉语言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当前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看,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水平与课程结构不匹配的教学现状,这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没有建立明确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率,所以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进度比较缓慢,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佳。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专业课程目标,对此就没有明确的课程进度,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不明确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化,没有新鲜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困惑,自身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因此丧失,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下。

2进一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2.1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也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古语有云:“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此,教师在平日里,要给自己充充电,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符合时代的教学需求,从而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全能性学生。在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提升。第一,要注重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品德优良的及时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教育事业中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导学生。第二,要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在汉语言文学中,教学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证学生能听懂学习内容,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学习兴趣,这就十分考验教师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师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提高其他各项技能,努力钻研本专业学术。第三,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传统化教学,要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勇气,推翻陈旧的教学模式,打造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丰富本专业知识储备的新路径。第四,高校也必须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要让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压力,在压力的背景下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探寻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2.2摆脱旧的教学思维,运用新的教学思维

提到汉语言文学,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般是枯燥、无聊的。这与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教师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学生似懂非懂的听取,一起构成了课堂的低效,文字本身就没有很大的变化性,所以想让文字变的有趣是很难的,但即使枯燥,教师也要想办法改变。第一步:教师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一味的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像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看法,学生讲诉完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在学生对古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人物性格以便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2.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通俗来说,学生通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训练之后能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安身立命”的“本钱”,因而该学科体系构建应当包括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方面内容。其中,基本技能包括汉语言口语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以及基础写作能力;专业素养涵盖鉴赏、审美艺术能力,以及文字综合能力、汉语言文学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综合能力则是指熟练运用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学科课程目标设置、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工作时,要充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并科学、合理设置安排,将各方面素质能力培养课程交叉、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要注重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在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教学比例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学习、巩固和强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机会,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实习和文化活动,例如名人故居文化游、汉服文化节,以及传统拜师、祭孔活动等;还可以组织汉语言文化研究、创新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活动,并以真实、具体、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提升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结语

近几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多越高,呈现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趋势。对此,高校的教育也需要不断的改革,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的改变教学理念,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虽然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只有不断的重视问题的所在,而且结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依据实际学习情况,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具特色和意义,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鹍.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文渊(小学版),2019(11):764.

[2]俞阅.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探析[J].长江丛刊,2019(13):93.

[3]万光明,刘燕.师范类专业口语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0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