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视听说课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2

浅谈高中英语视听说课模式

詹秋芳

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 要

视听说课融“视”、“听”、“说”为一体,是基于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的课程模式。高中英语视听说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设计视听说课时,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任务驱动课堂、输入推动输出、任务和活动形式多样化、泛听和精听以及泛看和精看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认知和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视听说;顺应时代;基本原则;主观能动性



一、开展视听说课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中国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化和国际争端的增多。有效沟通成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营造稳定有序的发展氛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切实提升高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其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人际交流中,“听说”是根本。况且,人类对于语言的认知也是由听说开始的。尽管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教育改革,高中学生学到的英语却依然还是“哑巴英语”。要想让高中学生拥有真正实用的英语交际能力,听说训练刻不容缓。另外,在教学中引入视觉因素或活动环节会帮助学生更好提取、理解和记忆知识,甚至输出知识。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媒体,使语言更为生动立体,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效率。

二、视听说课的基本模式

传统的英语课通常依靠文本材料作为信息的载体,或者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听力媒体。相比之下,视听说课通常囊括生动活泼的画面、模拟或真实的场景以及纯正地道的发音,是一种集“视”、“听”、“说”为一体的综合性英语教学模式。一般而言,在视听说课教学模式下,学生会经过一个“视听材料—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回答问题(书面)—口头表达(说)”的学习过程。“视听”为输入,“说”为输出。以“视听”促“说”,以“说”检验“视听”,输入带动输出。

以某视听说公开课《Unit 5. How to Introduce a Person》为例,该课的素材取自课外,借助某英文电视台对Nelson Mandela的生平介绍和评述,从视、听、说三个方面展开,先播放几段音频和视频物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提取相关信息,概括曼德拉的主要事迹,然后根据以上内容提炼出曼德拉的品质特征,进而以输入激活输出,以视听促说,最后通过团队合作,模拟CCTV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话的形式,输出、回顾曼德拉的生平、事迹,以及发表个人对曼德拉的观点和评价。

三、视听说课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选材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在选取材料时,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室的设备条件、学生的兴趣和层次以及可接受程度。一般来说,高一的学生词汇量还不够大,可以选一些生词量较少、内容精悍、语言活泼、发音地道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可以使用教材所配套的同步视听说材料,或者适当在课外找寻难度比较低的材料,例如:《小猪佩奇》、《海绵宝宝》、新闻报道、21世纪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视频等。然而,对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词汇量相对较大,且已有一定的视听说基础,教师可选的材料范围相对广一些,除了教材教辅资料配套的音视频外,还可以选取难度中等的音视频,譬如:脱口秀、英剧、美剧、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等。

(二)授课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也没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启发学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视听说课程模式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的放矢,利用一切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想像力与创造力,有效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赞誉之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并正面引导其改正。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使之不仅能海纳百川,还能独立思考、不仅“学会”而且还要“会学”。为他们日后的深入学习和不断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任务驱动课堂,以输入推动输出

不管是听听力、看视频,还是口头表达,必须基于特定的任务,否则,学生在上课时就会缺乏方向感,无的放矢,不利于信息的提取、理解,不利于语言的输出。以视听说公开课《Unit 5. How to Introduce a Person》为例,其听力部分操作流程大致为“给学生时间浏览待判断正误的几个句子(输入)—听独白(输入)—判断正误(输出任务)”;视频部分执行过程为“浏览问题和填空题(输入)—看视频(输入)—填补所缺信息(输出任务)—根据所填词归纳曼德拉的性格和品质(输出任务)”;口头表达部分则是“先回顾视听部分所归纳出的曼德拉生平和性格品质,激活所学(输入)—引入活动任务(脱口秀)—提出要求和给出模板(输入)—小组俩俩扮演脱口秀角色,谈论和评价曼德拉的生平和事迹等(输出任务)”。因此,在视听说课程中,教师要设计好相关任务,以任务引发思考,以输入促进输出。

(四)任务和活动形式多样化

有趣的课堂,其任务和活动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否则可能导致审美疲劳,不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教师在设计视听说课程时,可以适当丰富课堂任务和活动,可以多种形式相结合,备选形式诸如正误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讨论、辩论、演讲、采访、脱口秀、角色扮演、积分比赛等。另外,补充一点,任务和活动的设置需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理解和记忆重要信息,内化所学知识,也是为了实现下一步的言语输出。

(五)泛听与精听、泛看和精看相结合

泛听和泛看主要是为引发高中学生兴趣,培养其语感,以及提取比较具有概括性的信息,或者完成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正误判断题、选择题等;而精听和精看旨在听懂、看懂,提取较为具体的细节信息,完成比较难的任务,比如简答题、填空题等。前者氛围更为轻松,能使学生在自然的口语环境中形成语感,使学生更多地感受音频或者视频中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艺术气息、语言习惯,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大体认知;后者则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加能全面理解材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助其实现对英语语言的认知与应用的同步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四、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学应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教育,视听说课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课程模式。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过度讲授者、解惑者,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在选才时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应当适当安排任务,借输入推动输入,以便检验所学。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认知和综合运用能力,建议泛听和精听结合、泛看和精看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素敏.视听说课程教师的角色转换[J].教育评论, 2009 (3):52-54.

[2] 罗金山.视听说课教学中注意规律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11):133-135.

[3] 罗琳.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初探[J].南北桥,2017 (17).

[4] 袁霁雯.新形势下视听说课教学方法初探[J].旅游教育管理,2011 (4):95-96.



60a7529408104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