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

田宇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院建筑所,湖北 武汉


摘 要 面对国内日新月异的铁路客站形态设计,我们会好奇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般模样,整理和归纳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和分析各阶段代表性铁路客站,发现影响客站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为今后相关研究做好铺垫。

关键词 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创作主题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现实载体和具象反映。铁路客站作为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远期规划副中心,作为“大门”形象,稍加利用就能起到宣传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作者研究各时期铁路客站,发现形态演变历经四个阶段,受三大因素影响。

1铁路客站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从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第一条运营铁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多数铁路都被列强控制,沿线客站普遍承袭西方折衷主义,即具象模仿西方各时期传统建筑,如上海北站,采用古典主义横三纵五双塔式构图,集合文艺复兴式拱廊;旅顺站,完全继承俄国传统建筑风格,穹顶矗立中间,覆以铁质鱼鳞瓦,木网格装饰,黄墙绿瓦,色彩明快。后期,铁路客站风格受新艺术运动影响,如哈尔滨站,出现宽敞明亮的中央大厅,中央玻璃窗、屋顶山花、壁柱、铁艺多用曲线有机形态,强调向自然学习。

与此同时,受“中国固有式”建筑影响,出现一批琉璃屋面,斗拱装饰,符合传统建筑规制的铁路客站。如西安站,见图1,传统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鸱尾吻兽一应俱全,斗拱彩画华丽繁琐,墙身简洁明快,敦厚雄壮;杭州站,见图2,采用抱厦形式,暴露青砖本色,古朴素雅。

609621a855e53_html_1ee85631e4074af0.jpg609621a855e53_html_980739924d1f1700.png

图1西安站 图2杭州站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如大连站,见图3、图4,车站北低南高,进站旅客经两侧缓坡进二层候车厅,由跨轨天桥下到站台;出站乘客经地下通道抵达首层大厅,由往南逐渐升高的站前广场抵达城市道路,作为国内首座实现上进下出立体分流车站,大大提高交通效率;平面规整,按功能要求灵活布置辅助用房,除两端设玻璃长窗方便候车大厅采光,见图5;外观简洁,但仔细推敲的尺度比例彰显现代主义美学观,强调功能性、经济性和流线设计。

609621a855e53_html_a7d02fc6c5d080e8.jpg609621a855e53_html_ee75daddb713d6e5.png609621a855e53_html_8306095f281a370c.png

图3大连站正面 图4大连站背面 图5大连站候车厅

2铁路客站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收归国有开始自主建设,车站形态不再是风格各异的局面,开始统一规划。先受“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原则”影响,表现民族古典复兴。如北京站,采用横三纵五立面构图,底层连廊和入口融为一体,中间候车厅开竖向高窗,顶层办公室开小点窗;钟楼、角楼对称布置,钟楼重檐四角攒尖顶,覆黄色琉璃瓦,角楼单檐四角攒尖,配合造型又不喧宾夺主,两翼檐口装饰传统琉璃瓦。北京站的建筑风格还深刻影响之后建造的保定站、本溪站等。

建国初期钢产量不足,北京站中央广厅使用预应力钢筋混泥土薄壳结构满足大跨要求,结构柱以马头墙形象向外突出,实现新材料、新结构与传统建筑元素有机融合。

随后“反浪费”运动中由于“民族形式”建筑造价高昂,这种风潮很快退去,在“多、快、好、省”新政策指导下铁路客站强调建设效率和经济性,向早期现代主义风格演变。如韶山站、南京站和长沙站,造型简洁,立面多巨柱划分,开高大玻璃窗方便采光,且常用政治性标语、画像强化客站纪念性,像韶山站领袖画像,南京站塔楼标语,及长沙站“星星之火”雕塑。

3铁路客站丰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进入80年代,为应对急剧增加的客流量,满足旅客日益多样的需求,客站建筑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客站形态发展。一是“南北开口,高架候车”模式兴起,代表是上海站。该站是国内首座采用“南北开口,高架候车”空间布局的铁路客站,提高效率的同时规避线侧式客站只在一端开口割裂城市,致使线路两侧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别以往线侧式客站主要考虑主立面造型,如今覆盖站场的跨线候车厅也要积极参与形态设计中来,见图6。

二是出现餐饮、购物、住宿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式站房,如沈阳北站、深圳站、长春站等。其中,沈阳北站作为首座综合式站房,见图7、图8,客站由16层弧形板楼和高架候车厅组成,使铁路客站固有水平舒展印象被打破,挺拔高耸成为可能。

609621a855e53_html_5b08531c0e2a5116.jpg609621a855e53_html_551f77db9f956673.jpg609621a855e53_html_3a9ff0b5dbef30c.jpg

图6上海站剖面 图7沈阳北站 图8沈阳北站剖面

三是构思主题更加多样,结合城市文脉形成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历史人文建筑阐释、美好寓意抽象表达和自然风貌形象展示四大构思主题,代表作品分别是:杭州站、吉林站、合肥站和岳阳站。杭州站,见图9,采用人字形屋面并对传统构件进行抽象;吉林站,见图10,帆船造型暗示吉林市依托松花江从明初至清末作为北方重要造船中心的悠久历史;合肥站,见图11,基座采用金字塔造型与顶部钟楼共同形成钻戒形象,寓意城市将像宝石一样辉煌灿烂;岳阳站,见图12,玻璃幕和白色面层分别象征天空和湖面波浪,立意“洞庭天下水”。

609621a855e53_html_ef89360b7b98b7e1.png609621a855e53_html_a742d04c62611552.png

图9杭州站


图10吉林站





609621a855e53_html_884b27725cbb66c8.png609621a855e53_html_aafe2db48ec51e40.jpg

图11合肥站


图12岳阳站



4铁路客站迸发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伴随高铁全面铺开,兴建了许多技术先进、外观轻盈的新型铁路客站,形态发展也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继续拓展上海站开启的“南北开口,高架候车”模式,形成北京南站,见图13,为代表的航站楼式高架候车,将单元式候车厅融合成单一综合性空间,见图14、图15,解决各候车厅使用率不平衡问题,方便旅客快速确定所处位置找到登车口,这就使得形态设计中第五立面作用愈发增强,强调造型整体性。

609621a855e53_html_5587a119ddc9d283.jpg

图14高架层平面图


图13北京南站


图15北京南站候车大厅


609621a855e53_html_f3f7789495e4937c.png609621a855e53_html_9cfd9276d1fd90c1.png

二是客站文化属性增强,设计方法多样,彰显城市特点。如天津西站,见图16,中间是钢架、玻璃幕组成的拱形结构,模拟“旭日”,寓意城市未来充满希望;深圳北站,见图17,站房上平下曲,形似波浪贯通东西,体现开放包容的“海洋气息”;武汉站,见图18,通过钢管拱、网壳、桁架和树枝状结构搭建中央突起两边展开的屋盖结构,共九片,隐喻“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整体造型象征黄鹤,立意“千年鹤归”;著名建筑作品苏州站,见图19,则采用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带有江南传统建筑气质。

609621a855e53_html_27b9145ae38c7cfa.jpg609621a855e53_html_da23fc5201bfc5e1.png

图16天津西站


图17深圳北站




609621a855e53_html_5380ac625159dfa.jpg609621a855e53_html_e818aade98676617.png

图18武汉站


图19苏州站



5 结 论

通过梳理铁路客站演变历程,我们发现影响客站形态三大因素: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的进步、运营模式改进和时代因素影响。

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的进步,例如建国初钢产量有限,保定站、福州站分别使用钢筋混凝土折板结构和筒形拱实现大空间。进入21世纪,钢、玻璃和金属面板等建筑材料产能增加,加之空间网架结构、玻璃幕墙等新型结构技术推广,大跨度、大体量、更轻盈、更透明的高架线上式铁路客站成为常态,如武汉站与广州南站。

运营模式改进主要是将单元式候车厅式改进为航站楼式综合性候车大厅,提高空间利用率,实现铁路客运“公交化”。这要求客站屋盖足够大,能覆盖线上式候车大厅,于是很多大型铁路客站开始从屋盖形态设计入手。

时代因素影响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前,铁路客站风格多照搬西方,折衷主义、早期现代主义、“中国固有式”轮番出现;建国后,客站风格先是突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后在“多快好省”原则下,推出一系列类似韶山站、南京站政治意味强烈的现代风格铁路客站;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客站形态百花齐放;进入新世纪又出现航站楼式综合性铁路客站,且仍在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惊艳的铁路客站设计作品问世!


参 考 文 献

  1. 崔愷.浅议火车站的地域特色[J].建筑学报,2009(04):86-88.

  2. 曹吕.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城市铁路车站形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70-71.

  3. 窦娜莎.人文视角下我国铁路客运站建筑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4. 高尚. 火车站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7.



1作者简介:田宇(1993-),男,湖北武汉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建筑所。

电话13125153837,Email: 2310684204@qq.com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