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

严莹 阎安娜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的不断提高,从前几年的国际化,到如今的多元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毕业生—这个社会最年轻的人员市场产业链交流的“货币”,背后所承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期望的特殊群体,往往期望越大压力就会随之增大,与此同时,社会也会根据这些“变化”做出一系列的高要求。你以为到了二十岁,人生会哗一下变得十分绚丽,然而并不是,现实让你不得不清醒,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路,人生道路上,总会有许多岔路口,就像是一辈子做不完的选择题,从来没有满分答卷,只有你自己—是否满意自己考出来的分数,是否会满意自己选择走的这条路。而此次,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涉及政府、市场、自然、大学毕业生自身、家庭等多方面因素。

  1. 市场因素

社会因素是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调整所带来的压力重创。国家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导致按原计划招生与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科和专业培养机构上难以得到持衡状态,无形中,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率的难度,出现了两极化差别。

  1. 企业筛选人员要求门槛过高。现如今,海外学子已不是最高标准化要求,往往追求更高的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等。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强调其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格局、清晰的长远规划等一系列集于一身的人才,从而忽略了员工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价值。

  2. 人情世故与人脉交往的能力。通常这就反应了一个人的情商高低,情商越高朋友越高,反之亦然。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频繁,路就越来越多,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

  3.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毕业生资源的配置原则和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因此对毕业生的流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 高校因素

  1. 学校人员的大量扩招,导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现象所发生,而往往这种失衡比例,是最基础的原因所在。一个工作职位的竞争比例,由原先的1比10,夸张到1比100甚至更高。尽管高等教育率在不断超前增加,但是过度的超速只会物极必反。而这种,供过于求的市场现象,也是作为残忍的现实所存在的。

  2. 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教学和就业指导模式等相关因素影响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有着不成比例的结构性问题,一些学校的专业类别过于狭窄,导致就业方面随之狭窄,不适应社会所求,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社会服务行业的扩大,在市场上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从前几年的教师、会计、小语种翻译员等,到如今新冠疫情后的医疗人员的大量需求,均为社会发展不稳定因素。多方面的社会需求有着肉眼可见的巨大差异,使人-职业产生错误的匹配结果,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2. 人力市场信息不够灵通。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追求短期效应,不顾自身软实力,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过剩,竞争激烈。相反冷门专业不及时减少招生人数,导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现在不等于未来,大量人员的涌动,只有灵活的掌握最新消息,才能做出相对应的教学、培训等专业就业性的调整,与时俱进。

  3. 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完善。学历证书不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1. 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 自我认知的缺乏与就业策略的无措。期望值太高,自我评估太自负化,认识不到自我的不足,过度美化自我。职业规划太过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不知道现实社会的残酷性,不喜社会低层工作。

  2. 就业观的狭窄,存在择业观的误区,无视市场经济的残忍程度,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切随心情而定,一年内更换多次工作,无真正实战经验。

  3. 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危机。文凭等作假行为浮出水面,信任危机加重,使得形象大打折扣。

  4.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脆弱。不少大学生呈现出诸多不良心理状态,使得在就业中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一直处于消极的情绪当中,萎靡不振。

  1. 自然因素

  1. 近期,2020年的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打破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大到集团、公司,小到个人经营,都受到了严重创伤,一时之间难以调整。

  2. 2003年的非典(SARS)全国大范围的严重影响。从经济市场方面,经济基础结构地基损失惨重,市场“大楼”重新规模。

五、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教育方式养出不同性格的子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课堂,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反应了父母以及家庭。父母的相处方式和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往往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处事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影响未来就业。

2、父母传统思想的影响。遵循父母要求,选择父母所认为的“高”职业,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偏向。往往如此,在长期的压抑工作环境下,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辞职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六、其他因素

  1. 等级证书的限制: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相关证书。

  2. 实战经验的缺乏。

  3. 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就业知识。

  4. 各地区的人才需求量的差异。

  5. 个别职业的男女需求比例不同,与性别需要的不同。

综上所述:只有多方位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正确的人生就业目标。只有切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等才能有着朝正确方向努力奋斗的动力,去支撑着这来之不易的“选择题”。脱离自身主观思想偏向的制约,摆脱理想化的“完美主义”意识和“完美”追求,扪心自问,你所热爱的是什么?你所向往的又是什么?或者你现在所选择的是否是所期待的?听听那颗跳动的心,请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未来想要有什么成就,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确定择业方向,一往直前。

参考文献:[1]郭秀莉.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J].

[2]张菊,王宏虹,任蔚虹. 本科应届毕业生专业认知与就业意 向 的 调 查 研 究[J]. 2015,12( 5) : 370.

[3]郭嘉林,杨小芝. 高职高专院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及 影 响 因 素 分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17,35( 11) : 121.

[5]孙昱娟.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