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教学践行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美”在教学践行中

王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山东 淄博 255100


摘要:通过人文艺术教育和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才艺和学识方面具有优良的素质。课堂与生活作为日常教与学的基础阵地,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领他们自主实践、创新、建构艺术素养。

关键词:美育任务 多元 提升 全面素养

美育的任务是“指导人们充分感受美,深刻鉴赏美,真实表达美,积极创造美”。作为教师,美育教学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深深的影响了我。试想,若没有学生,谈何有我们教师呢?所以,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的教学,践行我的教学理念。

一、感悟多元文化,提升审美意识。

当下的世界,文化具有包容性。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的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的文化资源,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至关重要。在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四季的色彩》一课中,俄国画家列维坦的画作《桦树林》,受法国印象派的绘画观察方法的影响 ,他在本画中尝试用细碎的笔触来展现一个宁静而略带有生机的桦树林。这种特有的笔触技法,展现阳光透过树叶铺在草地上,树叶微微摇晃光影交错,让我们听到了一首大自然的奏鸣曲。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中体验树在阳光下的变化;课上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画家的创作场景。我们轻轻闭上眼睛,仿佛明亮的阳光在心头洒落,正是画中活泼跳跃的笔触,光与影的相互映衬,体会列维坦笔下的艺术世界,是生活成就《白桦林》的独特艺术特色,丰满了列维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也践行了学习即生活的教学理念。

过了几天,我收到一幅画。这幅画的主题内容简单 ,造型略显单一 。近景是三棵椰子树站在沙滩上 ;中景是大海 ;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就主题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是,一经采用印象派的点彩技法,运用富有肌理细碎的笔触加以点画,暖橙色的阳光洒在湖蓝色的海面上,海水随风波浪,色点也跟着晃动 ,一暖一冷 ,一主一次,既和谐艳丽又明亮。我仿佛沐浴在南海的晨光中,目光波及远处的阳光耀得我们睁不开眼 。我一看画的创作者,正是前几天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想给你一个惊喜。”这是一份大大的惊喜。像这样的礼物温暖了我的教学时光。正是知识的灵活运用 ,影响了我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维 ,运用美术语言表现事物现象 ,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是当今学生必不可少的美术素养。

二、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美的理解。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运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媒材,来创制物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实践力。只有让知识、技能、生活相结合,才会被学生记住。

在学习《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课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我就和学生尝试了从纸面设计到实物靠垫制作这样一个过程。课前让学生观察一下家里哪个空间需要靠垫,家里的装修适合什么风格的,要做多大的什么形状的靠垫,做到设计意图越清晰越好。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到实体店或线上电商去买好布、针、线等。当我们把要学的课程在课前准备上做的越细,课上学起来就越容易,学生自己就会关注靠垫的纹样,形状与家居的环境关系。对自己原先的设计再进一步做出调整,直到画出设计稿。设计稿转化成靠垫成品这一过程让学生实打实的看着自己的作品摆到家里,拍成照片和全班同学分享。我注意观察到他们的眼睛有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这次活动他们还收获了:要干好一件事情, 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如果半途停掉材料、时间,都会有所浪费。这次活动让学生体验了在学习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的根基,了解、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的视线跟着古丝绸之路放眼看去,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东南25公里的一个地方。此地凭借民间画师精湛的艺术技艺和佛教艺术相结合,成就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高度。石窟中有塑像、壁画,飞天更是壁画艺术中的华彩乐章。他们以轻盈的舞姿或升入天国或降入人间,在佛教艺术中它体现一种美好、优雅的境界。用线条塑造形象古来有之,飞天的优美舞姿使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促成唐代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历史时期。教学《飞天 》这课时,我利用网络下载,保存唐代壁画飞天的经典动作,扩成大图;课堂上学生自主选择,认真临画,敷以色彩。他们有的选择淡雅清新风格,有的还原飞天的艳丽典雅,我们师生仿若梦回唐朝。通过此课,学生的绘画技艺得到提升,审美素养得以重塑。回顾本课首页元代道教壁画《朝元图 》,它承袭唐朝线条、色彩的风格;所绘壁画人物场面宏大、浩浩荡荡。人物线条长而不涩,浑圆有力、豪放洒脱,动态或左顾右盼;或前呼后应;或端庄沉静,虽然不知何人所绘,但是一眼便知极具绘画功底,在中国的壁画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学中引导学生汲取古人运用线条的精髓,借用到自己的人物写生创作中,知道中国式的线条是讲究分组、穿插、避让、疏密、虚实等关系,体验传统艺术的经典,体会自我创作的乐趣。正所谓:言出有据,师出有道。我们的艺术是美的,必须传承下去,增强学生的艺术自信,加强民族自豪感。

四、“美”在创新中发现

“创意实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谈到创新,我也曾经迷惑。后来我尝试对原有事物做出一点改进,却对我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我把它称为创新。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课堂,只因师生对课程设计有了一小点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坚持下去,创意的思维会给你的学生带来无限乐趣 。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暖色》一课,因为课堂作画时间有限,我让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工具,什么方法可以画的快,而且绘画效果好?有的同学提议用粗头水彩笔;有的买了小毛刷;还有的自制了棉签画笔。通过课堂的实验,我们自制的棉签式画笔,蘸色多,点画快,解决了大幅画面点染慢的问题。我常常被学生的发现、方法启发,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的学生不限于常规思考的方式,在专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实践。我也收获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职业快乐。

课堂与生活是日常教与学的基础阵地。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结合实践发现自我价值。多年以后,当他们把课堂学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他们却能在生活中靠着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创新解决问题,这是我想要的教学理想。


(注:文中所提及的课题均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四年级美术上册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