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探究

孙文波

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山东省 乳山市 2645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是以初中生实际生活为依据设计而出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应实现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创新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彰显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展开详细谈及,以为中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一股“活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应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的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符合教材并且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与法律法规教育,并逐渐使他们具备处理自我、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1. 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强学生思政参与感

对于一堂高效的思政课而言,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空间深入,创设与其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以此引发他们的思考,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也让导入不再是一种套路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并学会更好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讲授《探问生命》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真人真事,在联系生活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如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视频片段——人物王锋的事迹:王锋原本最容易逃生出去却义无反顾地三进火海,救出20多位邻居,最终却被烧成一个炭人,在救治了136天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现场,我们才知道原来王锋行善助人已成习惯,他认为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通过这种直观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的心灵深深受到了触动,通过他们的参与感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提高了,进而激发出了无穷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开展合作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

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不再是只为教师“独尊”,而成为了开放、平等的民主型课堂,因此合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化的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为师生之间更多的感情交流创造条件,通过彼此间的协作,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以《青春的情绪》的教学为例,为了让体验情绪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能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进行组内探究,分享自己平时的情绪和心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当考试失落时,我会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还有的学生说:“我很害怕上数学课,更怕在数学课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所以每次数学课前我都很焦虑。”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应在参与过程中记录学生容易面临的情绪问题,并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调节情绪的重要性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从而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渐触及问题的本质。可见,小组合作既为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碰撞提供了条件,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 设计生活化作业,促进学生深层次体验

教师不应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中,更不能强迫学生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中很好地消化掉学习内容。而将生活化教学延伸至课下,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能够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知识与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将所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与“法”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并思维这些违法行为的危害,让他们深入实际生活去感受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还可以以知识为向导,以实际生活为阵地,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针对自己身边合法权益被侵犯的行为进行调查,并讨论、分析出解决方案,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对具体问题的探究与分析能力。也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领悟思想道德,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更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低效的教学观念,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合作化学习的开展,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等方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学科内涵并将其落到实处,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能力的转化,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实现本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静.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李长春.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19(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