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建议——以《雨的四季》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建议——以《雨的四季》为例

张 静

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自读课文作为部编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又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从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入手,借助“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策略”、适当引导,连接教读课文、巧借助读系统,勾连内外等方式来探求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自读课文的合理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建议;《雨的四季》


新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上,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不同的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理念。“自读课文”作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沟通和连接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以尹庆华所讲授的《雨的四季》为例,阐述自己对该课例的看法以及对“自读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1. 以一带多 群文阅读

自2016年9月新版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开始从单文阅读向多文阅读的横向跨越,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和探讨。这既是一种突破旧有阅读模式的教学实践,也是丰富阅读方式、增加阅读深度的强有力手段。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雨的四季》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自读课文,其重要的教学研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其诗意的语言、诗化的意境应该是教师教授本课的重点。但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单纯的讲解并不能帮助他们快速理解本文的诗意,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师可以从刘湛秋的写景抒情诗《当你走进生命的春天》入手:

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

世界开始对你明亮了

像一条铺着卵石的小溪

吹着叶笛,摇着野花的钤

去追逐奔腾的江河

童年的迷惑、天真

让位给勇敢的求知和探索

人生不再是一部童话

而是充满现实的酸甜苦涩

你会昂然地迎接这一切

正如你身上的全部光采

来自青春的勇气和力量

啊,没有人去怀疑春天的美丽

只会为春天的虚度而惋惜

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学着用语言描绘想象之景。就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而言,“铺着卵石的小溪”“摇着野花的铃”“奔腾的江河” 这些景象,都是诗歌意象,而在《雨的四季》中,作者描绘春雨时也把春雨比喻成“少女的眼泪”“透明的水雾的丝帘”“透着阳光的彩棱镜”等意象,从这一系列意象的选择就能发现刘湛秋的散文其实是带着诗意,透着诗境的。老师可以借助同类型的诗歌或文章,以一带多,开展群文阅读,既能借助其他诗文解读教材文本,又能潜移默化地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我们在借文解文的过程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可供学生模仿的文章片段,供学生写作练笔。老师可以补充郑愁予的《雨说》片段: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学生任选一个季节的雨,创作《雨说》,可以是小诗,可以是散文片段,可以是只言片语。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为学生创作雨说片段提供范例,帮助学生将诗意化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作为起点,立足课本,围绕文本特点或单元主题整合阅读资源,形成“以一带多”的阙文阅读模式。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或者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作品,又或者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构建不同学科的桥梁,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以此实现对语文文本的补充拓展,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1. 适当引导 连接教读

部编本教材课文的编排方式较原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方式有明显变动。原人教版教材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相互穿插,与诗歌或文言文共同构成一个阅读单元。统编本教材则将自读课文放在教读课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除诗歌、文言文外的教读课文,才能讲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教学目标和不同课型的授课方式要有较大调整,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而不是灌输。

适当引导的前提是教师明白“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区别。知道自读课文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具体的做法应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阅读重点和方向。《雨的四季》作为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景美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在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中,朱自清和老舍用细腻的笔调、饱满但有节制的情感描绘了美丽的春景和济南的冬景。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在《春》和《济南的冬天》中学到的抓住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情感,利用感官描写景物等方法迁移至《雨的四季》的学习中,努力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 巧借助读 勾连内外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

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

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

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雨的四季》的第一处旁批就是针对这篇文章精准的语言的;教材“阅读提示”也提醒我们关注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所以这篇课文的语言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样的,旁批和阅读提示还提到了“春雨”和“夏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要关注雨的特点。教材最后三个旁批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的,“阅读提示”中也说到了“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这里的“感情”就是作家的感情。所以从教材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我们可以得知,语言、特点和情感是《雨的四季》的阅读重点,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应对这三个方面重点关注。

教师在讲解《雨的四季》时,不能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旁批中的问题,比如师生共同探讨旁批提到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冬雨中特殊的温暖是怎样一种感觉?”老师可以把旁批中有价值的问题单独拿出来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没有忽视旁批的存在,又能避免了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转而以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势必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将课内所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考察,真正做到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平衡。

总而言之,“自读课文”绝不是放任学生自由读,教师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然而,并不是每一篇自读课文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组织和引导,在学生学会自读的方法之后,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鼓励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阅读成果进行记录、交流和整理;以后,学生在面对其他文章乃至整本书时,都能尝试把握其阅读重点,合理运用阅读策略,最终学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