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分析

李平方

湖北省赤壁市第五初级中学 437300 摘要: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借助拓展型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其认知体系,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能力,深入挖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在拓展性课题多样性、广域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的支撑下不断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拓展;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很好地塑造积极探索、乐于探索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对世界万物、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更加科学正确的认知,因此愈加受到学校的重视。

一、建立知识体系,培养物理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并非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面学习的物理实验知识通常都是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做好铺垫。物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初中生将所有实践过的物理实验有机地联合到一起,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提到任何一个实验名字,学生就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联想到其他实验上。这样可以充分活跃初中生的物理思维,使其灵活思考,突破实验的框架束缚,从总体角度来进行归纳总结。为了保障初中生建立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完整,物理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运用树状图的模式将各个实验内容的关系表述得更为具体,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列举出来。以电学实验为例,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的电学实验内容为《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伏安法测电阻》《测定小灯泡电功率》《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而前三个实验可以作为后三个实验的基础。例如,《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其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懂得如何测量电流,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熟练运用电流表。《用电压表测电压》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两个实验也是相同的道理,其主要目的都在于教导初中生在练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要点。同时,这也为后面三个实验的学习做好了理论铺垫。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已知原理为R=U/I,为了保证数据精确,需要多次测量并取其平均数。假如学生分别将待测电阻连入三个电流强度不同的电源上,那么实验环节未免太过烦琐。相反,如果初中生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明确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功能,再尝试操作测量电阻实验时,就能避免许多实验环节上的操作麻烦。以此类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也是对前面实验内容的衍生探索。当初中生明确了解各个电学实验的内在联系,建构出完善的知识体系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实验学习的质量都会得到有效加强。

二、丰富物理实践活动形式

作为一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全新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备受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开展经验,教师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进行科学规划,最终教育效果也不尽人意。结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物理教学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所以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兴趣为主要方向,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物理实践活动形式,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快乐中掌握物理知识。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进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活动、专题研究、沙龙模式等。个人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思考能力,沙龙模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学习能力。丰富物理实践活动的穿插开展,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活动报告,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对电路的连接和电流表的实际操作,逐步领会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并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我会引导他们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做好他们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工作。首先,我会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并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中,准确把握实验开展的思路,并构建起一个实验设计的框架。随后,我会鼓励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集思广益,汲取不同成员的意见来加以分析探讨,尝试设计出实验活动的流程,并在完成实验后,依据所观察的实验结果来分析实验结果,利用实验活动报告来总结实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评估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活动主题

与常规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应确定一个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不偏移,确保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探究活动中迷失方向。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仅要符合课程规定的教学需求,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只有主题符合学生的期盼,他们才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专注。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此章节包含许多经典的运动学知识,且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物体运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速度”有了新的认识。设计本章节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速度测量等实验提供背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首先,教师应站在教学的角度,明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所用素材有哪些,并在尽量不更换实验素材、只转化素材使用方式的基础上确定新的主题。其中,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使用木板、小车、传感器,分别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与距离,然后计算速度,教师在设定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主题时,可以将之定为“赛车比赛”。随后,教师也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如在专业的汽车拉力比赛中,参赛车辆并非同时出发,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出发,最终以各自完成比赛所用的时间排名。将这一拓展性知识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明白即使不是同时开始,“速度”仍旧具有可比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学生能够以崭新的态度面对已经在理论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怀着较高的热情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结束语

总之,拓展活动的高效应用可以将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初中生通过活动熟悉各个实验环节,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多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会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诗琴.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初中物理教学课外活动拓展[J].物理通报,2020(04):74-77.

[2]赵文成.课外巧拓展,能力得提升——谈初中物理教学课外拓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10+138.

[3]崔金平.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18(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