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导入 直击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精准导入 直击目标

李琪琦

浙江省玉环市陈屿中心小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就像叩门砖,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实是不可小觑的。

课堂导入部分方式多种多样,有常见的创设情景法、谈话法、设疑法、温故法、直接导入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又是融会贯通的,那么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如何做到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并为课标的达成做精准的服务呢?

一、直击目标——抓重点

如:公开课《凑十法》的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会玩“凑十”的游戏吗?(学生齐答会)

师:我说9,生:我说1;师:我说8,生:我说2……

2.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生回答。

8-5= 7-3= 5-2= 9+1+4= 8+2+3=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算出9+1+4=14答案的呢?

学生回答:9+1=10,10+4=14

3.老师在黑板上板书“9+5”

师:你们会算9+5吗?(全班学生回答“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数的。

生2:我是想10+5=15,9比10小1个,所以9+5就比10+5少1个,所以是1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凑十法“,那么”凑十法“化难为简的优势首先要让孩子有切身的体会。故笔者认为前面两个环节作用不大,“凑十”游戏学生本来就会玩,而且玩得也很熟练;下面为9+5和8+5所呈现的”凑十法”计算过程的口算题“9+1+4”、“8+2+3”都有点为时过早的感觉,而第3环节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点评,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为什么不给孩子回应,为什么不追问下去?故对以上的导入设计调整如下。

1、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

10+2 10+8 4+10 10+9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感受10加几计算非常容易,为学生体会“凑十法”的优势引出埋下伏笔。】

2、课件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9+5 8+6 7+4

师:如果这些题都能变成10加几该多好算呀?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本领。板书:凑十法。

【设计意图:设下悬念,直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凑十法”的学习欲望】

3、师:9+5=?谁会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是一个一个数(师点评:太慢!),还是记住9再往下数5个(师点评:稍微快点了!),还是推算(师点评:更快了!师追问:你为什会想到用10+5=15来推算?可以用8+5来推算吗?为什么?如果想把9变成10,我能不能从5那里借呢?5能不能变成10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通过老师的点评和追问,逐层拨开,更好的突显“凑十法”化难为简的优势,着重对“凑十法”的本质进行探究,】

我们相信任何一次教学活动一定都是为学生而发生。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追求“思于繁,行于简”,寻找问题的本质,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探索新知,从而使知识和经验得到逐步螺旋式上升。

二、以疑激思——设悬念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我们设计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一种探究欲望,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在数学的课堂中尽情的飞扬。

(一)如: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导入设计:

教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依次展示了一个储蓄罐。

展示图1(从背面看)时一生说是一个球;展示图2(从正面看)时一生说是背着一朵蘑菇的小兔;展示图3(从上面看)时一生说是储蓄罐。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答案呢?生:因为每个同学都只看到这个储蓄罐的一个面,没有看全面。师:看来观察物体可不能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直接下结论,而是要多角度的进行全面观察。然后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表象,从而得出不同的猜测,巧设悬疑,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原来没有多角度全面观察而得到的结论大概率是错的或者是不够全面的,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

(二)、如:五年级上册的《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例(导入部分):

课件出示一个魔盒

师:这个魔盒,老师输进去一个数字,它就会输出一个新数。师举了3个例子后,学生迅速找出规律,然后纷纷举手。教师根据学生报的数随机输入,并板书。(9→19 24→34 34.5→44.5)

学生瞬间被老师创设的“魔盒“情景所吸引,然后老师抓住学生兴趣盎然的时机提问。师:如果我输进Y呢?魔盒会输出什么结果呢?

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被老师所创设的魔盒情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新知环节,而且通过老师的一个“Y”的提问,让课前导入的提问从具体的数字举例到用字母表示的归纳提升,这个导入的过程难度依次推进,悬念环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是激发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做到了即精准又巧妙!

巧设悬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紧抓学生的眼球,唤醒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起到简中见繁的作用。

三、以旧“唤”新 ——找差异

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前后联系紧密如何让学生利用这一特点去主动学习数学新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如果我们在课堂导入部分给学生架构好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实现教学目标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了。

如:二年级下的《乘加乘减》的导入设计:出示绝句《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师:谁能快速算出这里的字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们算的?

生1:5×4=20(个)因为每行5个字,有4行,表示4个5,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2:5×4=20(个),20+4=24(个),因为题目《山村咏怀》这4个字也要算。

生3:4×6=24(个),我是竖这看的,一列4个字,有5个4,然后题目刚好也是4个字,加起来就是6个4,所以是4×6=24(个)

生4:5×5=25(个),25-1=24(个)我也是横着看,不过题目这一行比其它四行少了1个字,我就假设了1个字,把它们看成5个5后,再减1就得到24个字了。

师:这首诗的字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吗?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多角度分析题目解决问题。然后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计算诗词的字数,在这个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调动已知的乘法知识与本题计算联系起来,起到“唤醒”的作用。架构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更精准的服务新授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无定法,教学环节可繁可简,但是每一次教学活动一定是站在学生立场的一次发生。坚持初心,为更多的学生答疑解惑,实现精准教学。


3